1。3。2 实践意义
本研究主要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在孤独感和网络利他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假设网络社会支持在 孤独感及网络利他行为中具有中介作用,即孤独感在影响个体网络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来改变其网络利他 行为;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孤独感也具有反向预测作用,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若假设成立,那么在 降低个体孤独感以及促进网络环境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在现实社会中对那些具有较高孤独 水平的个体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降低其孤独感会进而促进其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 义。
2 研究现状及假设
2。1 研究现状
在前人的相关研究中,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1];在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 的研究中,表明个体获得的网络社会支持越多其孤独感就越低[2];网络社会支持也经常被用作总结变量论文网
被研究,比如网络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和孤独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2],在特质移 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在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中也起到了完全中介 作用[1]等等;孤独感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有相关研究证明孤独感关系到 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关系到一个人的死亡以及认知功能[4];Caplan 的研究表明相对于面对面 的交流,那些具有孤独感的个体更愿意在网上进行交流,这让他们感到更加安全、更舒服和自信[5]。同
时,在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上,网络社会行为也相应的受到其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孤独感与网络利他传播 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6]。但是真正将孤独感与网络利他行为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 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的研究却没有。因此,本研究会着重研究孤独感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并将 网络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深入探讨。
2。2 研究假设
本研究假设:1)孤独感、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这三个变量在人口学特征上具有差异性;2) 2)孤独感对网络社会支持及网络利他行为都分别具有反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具 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感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以杭州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 550 份,剔除无效问卷以及缺失值数据后,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446 份(81。1%)。其中男生 126 人,女生 320 人,年龄范围在 18~26岁,平均年龄为 20。98 岁,年级范围为大一到研究生五个阶段;研究对象分别来自 9 个专业种类,包括经济管理类 74 人、教育类 116 人、法学 42 人、文学 91 人、历史学 12 人、理学 54 人、工学类 38 人、医学类 9 人以及艺术学 10 人。
3。2 研究工具
3。2。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
采用梁晓燕和魏岚( 2008)编制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7]。该问卷有 23 个项目,由信息支 持、社会成员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四个维度组成,每个因子的信度在 0。70~0。90 之间并具有良 好的结构效度。 量表采用 5 点计分从 1 为“完全不符合”到 5 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获得 的网络社会支持越多。本研究中,该问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数是 0。68。
3。2。2 UCLA 孤独感量表
采用 Russell 等人 1987 年编制的《 UCLA 孤独量表》(第三版)[8],量表由 20 个项目组成( 11 个正向计分题目和 9 个反向计分题目),量表采用 4 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水平越高。在本研 究中,该量表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4,具有较高的信度。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