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的考试焦虑是个体在考试这一个应激情境下所激发出来的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体验,并伴有一定的情绪性和生理性反应,它受个体的认知评价水平、人格倾向及其他身心因素的制约。而考研焦虑则是考试焦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考研这一情境下产生的。
国外对于考试焦虑的研究已经有差不多一个世纪了,1914年,以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菲林是最早的对考试焦虑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对被试期末考试前后的尿中糖量进行了检测,发现高考试焦虑的被试尿中的含有较高的糖[7]。1938年,布朗(Brown)对大学生考试前的心情、情绪以及考试成绩坐了研究,发现考试焦虑与成绩相关。1952年,在考试焦虑的理论上Mandler 和Sarason制作了考试焦虑问卷(TAQ),这使考试焦虑成为了心理学家所认可的概念,同时这也是考试焦虑的第一个正式的研究[8]。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人们稳定的情绪倾向、行为归因有关,与情境的解释有关,与自信水平有关[9]。20世纪六十年代末,Liebert和Suinn等提出了考试焦虑的二维理论,认为担忧和情绪是其基本组成[10]。1978年Sarason提出,考试焦虑和评价的应激源有关。1995年,Sarason对考试焦虑的成因研究时发现,高度焦虑的学生不仅存在自责的倾向,而且还有与任务有关的担忧[11]。
在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考试焦虑做过相关研究。1987年,宋维真、张瑶对我国大学生考场焦虑与个性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初步发现特质焦虑与情境焦虑有一定的相关。具有特质焦虑的学生易于产生考场焦虑,但也有不具有特质焦虑的学生产生考场焦虑[12]。1992年,刘广珠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女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男性,重点学校的学生明显高于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城市学生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论文网
本世纪以来,很多的学者都对考试焦虑做了更深一步的研究。2001年,王才康进行了关于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的研究;2003年,郑希付、高宏章在对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考试焦虑与认知因素高度相关;2005年,刘萍、滕春燕、朱征宇在对大学生考研焦虑的研究中提出不同程度焦虑对学习的影响程度不同,焦虑程度与考试效果间呈倒“U”型关系,此外焦虑的程度与大学生人格有密切的关系[13];2006年,申鲁军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师范类大学生在考研过程中(考前、考中、考后)的心理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不同性别考生间、不同院校考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学校、考试、身体等干扰因素对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明显影响。2007年,陈艳对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的特点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分析表明大三学生的考研前焦虑与其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2008年,石丽媛在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心理的分析中提出考研动机和焦虑程度及考研动机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焦虑程度和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
综上可知,之前的研究偏向于对学生的一般性考试焦虑的状况调查与描述分析,对于考研焦虑这一特殊的状况并没有太多的调查与关注。虽然申鲁军和陈艳都对考研焦虑做了调查,但是他们是针对师范类学生以及大三学生的,对于非师范类的大四学生并没有涉及,且他们选择的被试学校并没有江苏境内的大学,因此本研究对于江苏应届毕业生特别是师范学院考研学生的焦虑状况调查更有针对性。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四考研学生焦虑状况的调研,了解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影响其心理焦虑水平的各因素,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规律,能为可以提出一些有效的缓解考研焦虑的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并进一步丰富考研焦虑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