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传热过程控制 27
4.1 传热过程控制 29
4.1.1 列管传热过程 29
4.1.2 综合传热过程 32
4.2 本章小结 37
5 流化床干燥过程控制 37
5.1 设计原理 38
5.1.1 干燥曲线 38
5.1.2 干燥速度曲线 38
5.1.3 临界点和临界含水量 39
5.2 工程流程图、 39
5.3控制过程 41
5.4 本章小结 43
6 总 结 43
6.1 传热控制对象的结果分析 44
6.1.1列管换热器数据 44
6.1.2 综合换热数据 44
6.2 流化床干燥控制结论 44
6.3 结果论证 45
参考文献 47
附 录 1 48
附 录 2 50
1 绪论
传热在生产技术发展中已成为一门理论体系初具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充满活力的主要的基础科学,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发展、原子、太阳、地热能的利用;流化床干燥技术也多用于药物、农作物等领域逐渐发展完善。
1.1 传热的研究
传热是研究热量传递过程规律的科学。
热能传递规律主要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与物体中相应的温度差之间的关系,反映这种规律的第一层次的关系式成为热量传递的速率方程;而反映这种规律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是要找出不同条件下物体中各点的温度分布。
1.1.1 传热背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而且其类型、结构和使用范围还在不断发展。
在自然界或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温差,热量将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热传递就此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物理现象。因此,传热学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领域。就各类工业领域而言,诸如锅炉及换热设备的设计以及强化换热和节能而改进锅炉及其他换热设备的结构;化学工业生产中,为了文持工艺流程的温度,要求研究特定的加热、冷却以及余热的回收技术;电子工业中解决集成集成电路或电子仪器的散热方法;机械制造工业测算和控制冷却加工或热加工中机件的温度场;交通运输业在东突地带修建公路;核能、航天等尖端技术中也存在大量的传热问题需要解决。太阳能、地热能、工业余热利用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工程中高效能化热器的开发和设计等;应用传热学知识指导强化传热及削弱传热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传热学已是现代技术科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学科之一。近几十年来,传热学的成果对各部门技术进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传热规律的深入研究,又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1.1.2 发展情况
在我国换热器的制造技术远落后于外国,由于制造工艺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换热器只能采用简单的结构,而且传热面积小、体积大和笨重,如蛇管式换热器等。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它不仅单位体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而且传热效果也较好,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
在国外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类换热器不但是从材料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而且采用新颖的理念,增加强化传热。70年代中期,为了进一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减轻重量和金属消耗,减少换热器消耗的功率,并使换热器能够在较低温差下工作,人们更是采用各种科学的办法来增强换热器内的传热。
- 上一篇:基于组态技术的CAN总线仿真研究
- 下一篇:AT89C51单片机的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的设计+源程序
-
-
-
-
-
-
-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