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有关幼儿同伴冲突特点的研究
在相关研究中,关于冲突的频繁而短暂性,即使界定冲突的开始与结束不相同,发生冲突的时间长短也不一致,但是发生的冲突都在短时间内结束。Eisenberg与Garvey(1981)提出幼儿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的对话有固定的模式,其中92%短于10个交换对话,有66%短于5个交换对话。[1]Shantz(1987)总结了许多关于冲突的研究,发现幼儿同伴之间发生冲突的平时时间是24秒。91826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他的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某种程度上,当相应的认知技能形成之后,幼儿的社会性技能也就会随之出现。社会技能源于认知技能,幼儿的认知技能对社会性技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3]学前期的幼儿一般都会存在“自我中心”的现象,有关于事物的认知以及与同伴间的交往大都只考虑到自己的想法,很难从他人的立场或者角度来考虑问题。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发展,从同伴冲突过程中,调动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挖掘幼儿发觉、处理并解决问题的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并且达到下一阶段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论文网
福禄贝尔根据裴斯泰洛齐的主观教学法,在他教学期间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观察动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幼儿的高尚、安静等各种优秀的品质,减少了同伴冲突行为的发生。
2、国内有关幼儿同伴冲突特点的研究
中班幼儿同伴处于分化期,开始探索同伴间的关系。中班幼儿开始有自己的玩伴,并且能跟不同的玩伴建立起同伴关系。较小班而言,开始出现固定的玩伴,确立玩伴的理由也很简单,可以一起吃、一起玩。对同伴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好恶看法,受欢迎和被拒绝的幼儿逐渐增多,被忽略型幼儿也想应减少。国内有关同伴冲突的研究很多都是从冲突事件的特点上来研究,虽然所进行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有一定的方向。范玲在研究中认为同伴在发生物品、空间争议时,通常采用身体攻击或者直接争抢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处于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应对冲突的方式还是消极的,大都以告状和身体攻击为主。胥兴春、徐雪认为冲突的特点有四个:冲突发生的频率高、持续的时间短、冲突行为多样化、冲突解决自主。[4]
参 考 文 献
[1]Eisenberg,A,&Garvey,C。Children use of verbal strategies in resolving conflicts。 Discourse Processes,1981(4):149-170
[2]Shantz,C。U。Conflict betwee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1987(58):283-305
[3]范玲。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7
[4]胥兴春、徐雪。同伴冲突对幼儿社会观点采择的影响—基于幼儿区域活动的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幼儿同伴冲突特点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9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