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事旅游
八十年代出现了节事旅游,包括传统节事和新时期的创新节事。国际学者定义节事旅游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Ritchie(1984)首次给出了节事旅游的定义:从长期或短期的目的出发,一次性持续或反复,短期,主要目的是加强外部世界的身份认同,增强吸引旅游目的地,增加经济收入。李国平(2001)认为,当地旅游节,可以称为当地旅游节,以“地精”为基础,定期在固定场所举行,具有特定话题,主要目的是加强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经贸活动在一个全面的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影响。本文结合节事旅游,国内外学者根据中国节事旅游发展的特点,可以想到节事旅游是以场馆,综合实力,政府积极配合为主,在媒体关注的前提下,公众积极参与,围绕具体的主题开展大型活动。主要目的是展现城市形象,增加吸引力,提高经济收益。94137
2,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节事旅游的外国学习开始较早。分析了迈尔根据1970年旅游节的主题,美国和加拿大的节事旅游进行了比较研究。唐娜盖茨(Getz,1991),Hoyle(2002)研究了节事旅游市场营销问题的记忆解决方案的组织者的营销理念被讨论。唐娜盖茨提出可以转化这个旅游产品的旅游营销,指出从节事内容和具体表达这两个方面组织节日活动,还可以从组织者,游客体验和社区发展节日旅游发展为不同综合考虑角度。丹麦切尔西在1984年在美国新奥尔良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在主办城市的设置,旅游发展的影响下,举办了大型节事旅游活动。节事旅游和商务场所的李和H(Grafe A R(2003))对部分拥挤,能力及其管理与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研究成果集中表现为两点:(1)注重大型或特大型节事旅游的影响分析,特别在节事旅游与城市关系方面。(2)初步研究多于深入研究并且个案研究多于系统研究。
2。2 国内研究
我国实践节事旅游领先于理论研究。 中国的节事旅游是温州旅游城市首创。 1983年,河南省洛阳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节事旅游——牡丹节。 1984年和1985年,山东省黑龙江省在当地民间活动的基础上成立了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哈尔滨元宵节,丰富了旅游产品,提高了公众对主办城市的认识,开辟了首先是中国节事旅游发展的历史。在此之后许多节事旅游都因设计缺乏特色,内容雷同和组织管理不完善而偃旗息鼓甚至骑虎难下。
我国节事旅游理论探索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991年王明波、韩天雨等人编辑出版了《中国地方经济文化节》,从经济文化节的基本概况、组织、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做了系统的介绍;吴必虎(1997)在《中国国内客源市场的系统研究》一书中,把上海市的节事旅游活动之一龙华庙会列为一项旅游吸引物做过相关分析;周永广(2005)以日本的节事为例,从传统文化与节事旅游、社区建设及社区组织的成长中挖掘出对我国节事旅游发展的一些成功要素。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对节事旅游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缺乏节事旅游形成机理的研究,缺乏节事旅游空间竞争及其功效研究。
[1]Ashworth G J,Voogd。 H。 Marketing the city: concepts,processes and Dutch applications[J]。 Town Planning Review,1988,59:65-79
[2]Thebald W F 。 Global Tourism:The Next Decade[M]。 England: Oxford。 1994。192。
[3]Harvey D。The Urban Experience[M]。Oxfore:Blackwell。1989。
[4]Morphet Janice 。The real thing[J]。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1996,(11):312-313。
[5]孙文昌。 旅游学导论。 [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66-110 节事旅游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0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