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网络谣言在当今社会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和理论界的着力研究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对此,我阅读了若干篇文章希望能对我的论文有所帮助。姜胜洪在《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中,作者引用很多的古今中外名言诗词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谣言的研究以及相关示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从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出发,解析了网络谣言的传导机制,提出了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和正确指引网络舆情的措施。[2]类似的文章还有何雨、陈丽君的《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作者指出网络谣言具有掩盖事实和揭露事实等多重可能性;接着从网络谣言的传者和受者两方面剖析其生成的群体动机;最后通过分析“寒蝉效应”提出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和建议。[3]这两篇文章的目的是相同的,在分析过程中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94659
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研究网络谣言根据有说服力。黄卫星、康国卿在《受众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生成与治理》中,以“艾滋女”的事件为例,把网络谣言研究和心理学相结合,从受众心理角度指出通过他律和自律来阻止谣言传播,这是一次成功探索。[4]
从传播路径的角度,陈红梅将网络谣言分为现实参与谣言和原发型网络谣言,运用一系列的事例阐述谣言传播相对理性的特征,并据此提出要培育网络时代的“智者”来防范谣言。[5]类似文章如黄文义、王郅强的《转型期网络谣言传播过程及政府治理机制探析》,文章谈到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谣言传播的两个核心机制,基于此提出政府的治理机制。由点及面,层次清晰。[6]
探讨网络谣言的特性,防范网络谣言构成的危害,有利于促进社会舆论正常发展,对维护社会安定也有重要意义。王银梅在《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法治化治理网络》中,从六个方面举例阐明网络谣言的发生条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针对这些影响作者提出网络谣言的法制化治理方式。另外,对我国目前缺乏专门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作者还结合相关示例提出相对应的建议。[7]
谣言愈演愈烈,在网络相对发达的21世纪,尤其在大学生人群中,谣言传播更加肆意。网络谣言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中,作者针对网络谣言事件频发的状况,在大学生人群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网络谣言传播特点、产生原因和传播途径。这篇论文通过问卷分析了大学生容易信谣、传谣和造谣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应对策略,策略主要从国家、高校和大学生层面进行论述。文章运用的事例都比较贴近符合大学生,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更具有说服力。这篇文章和前几篇不同的是摄入了大学生群体这个主观因素,并且还通过问卷调查来保证文章的有效性,阐述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现状,具体分析了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8]
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2017,01
[2]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6) :12
[3]何雨、陈丽君。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09,(11)
[4]黄卫星、康国卿。受众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生成与治理[J]。中州学刊,2011,03,(2)
[5]陈红梅。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应对[J]。编辑学刊,2009,(6)
[6]黄文义、王郅强。转型期网络谣言传播过程及政府治理机制探析[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3 网络谣言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0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