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关市场一致的内含价值法的研究依然比较少,较早的研究者为李多、于达(2008)和李晓林、陈辉(2008)。李多、于达(2008)首先介绍了市场一致的内含价值法在原有内含价值法基础上的改变,并阐述了其相对于内含价值法所具有的优势,展望了市场一致的内含价值法的前景,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献。李晓林、陈辉(2008)同样也只是从寿险经济价值资产负债表的角度介绍了一下市场一致的内含价值法。
目前,我国对于寿险公司价值评估的研究依然不太成熟,大量文献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内含价值法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敏感性分析,缺乏对内含价值法理论基础的实证研究,并且也出现了对内含价值法理论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的论点,认为该方法过于主观不稳定。
这些研究成果对正确评估我国的寿险业界都有相当的实际价值。但是随着寿险公司经营方式的不断复杂化尤其是公司后来的成功上市,寿险公司价值的影响因素也更加多样性,原有的内含价值法及后来的市场一致的内含价值法都逐渐表露出来,两种方法的共同缺陷可以归结为他们都忽略了相当一部分影响寿险公司价值的因素。我们认为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数据的有机研究,可以将这部分被忽略的因素整合到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体系。这是因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既是公司的财务状况的概况,同时也是公司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使投资者掌握公司经营状况的一系列基本指标和变化情况,对公司经营实力和业绩进行了解,从而对公司股票价值做出最基本的判断。但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所提及的信息非常繁杂,信息之间的相关程度也非常高,投资者如果要对其做出正确判断,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从复杂信息中萃取有效数据的手段,进而对股票价值做出一个综合评价。
(三)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寿险公司上市后其股价的影响因素更多地受到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政策、股市供求情况、人们心里预期和股市人气情况等。企业价值评估理论起源于Irving Fisher在1906年发表的专著《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一书,书中Fisher完整地论述了资本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1907年Fisher的另一部专著《利息率:本质,决定及其与经济现象》,从对利息率的本质和决定因素的分析中进一步分析了资本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关系,使资本价值评估框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奠定了价值评估理论的基石。而后,Fisher将其观点经过进一步发展,创立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即DCF法。该理论认为:在确定条件下,一个投资项目的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然而,Fisher的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中,未来收益是确定的,但是应当采取何种资本化率则不太清楚。1950年之后,西方现代财务理论中产生了许多股票定价理论和方法,Harry Markowitz(1952)确定了最小方差资产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对投资进行整体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这一理论提出标志着现代投资分析理论的诞生。Modigliani、Miller(1958)阐述了资本结构理论即MM模型的基本思想,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在此后的岁月里,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利用数量化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组合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投资管理方法,并使之成为投资学的主流理论。
然而最近20多年来,DCF模型受到了很多质疑。Myers(1997)认为DCF模型隐含地假设投资项目存在一个静态的预期现金流,同时DCF模型错误地将公司的贝塔值当做投资项目的贝塔值,且忽视了增长机会的价值。Hodder, Riggs总结了DCF模型的三个缺陷:第一,它不能很好地处理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使用单一的折现率不能反映负载的风险情况;第三,经理们往往不能认识到经营灵活性的作用。这些缺陷都使得DCF模型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统计方法在公司价值分析中的应用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04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