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已经连续稳步发展了30多年,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国外学者可利用大量相关的面板数据,通过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研究结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改善资本充足率以及提高盈利能力。我国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源于1996年,并且最开始也是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的,但是后续发展断断续续,所以实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较为准确的时间起点应该是2014年,因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多在理论层面进行论述。28378
(一)国外文献综述
Gorton and Hallbrick(2003)、Pagano and Volpin(2012)都认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实现在不增加银行自身负债的情况下提升流动性。并且Parlour and Plantin(2008)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以优质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不仅能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还能降低融资成本。Pennacchi (1988)、Holmstrom and Tirole(2001)也都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进行低成本融资的有效手段。另外,Hassan(1993)从期权的视角证明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能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Gorton and Haubrick(2003)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和其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呈现负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证券化的规模越大,流动性风险越小。Hirtle and Beverly(2009)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供给。Mathias Dewatripont and Jean Tirole(2002)指出,商业银行通常会选择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尤其当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最低要求时,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特别显著。Donahoo and Shaffer(1991)、Bharat A. Jain(2000)、Dionne and M.Harehaoui(2003)、Calomiris and Mason(2004)的研究都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能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为商业银行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得的资金发放新的贷款,而这部分资金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可以同时减少资本需求和风险资产,进而提高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从而能更容易达到监管要求。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Parlour and Plantin(2008)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资产证券化规模与银行盈利性水平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即随着证券化规模增大,该银行的盈利能力随之提高,并进一步证明盈利能力差的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提高其盈利能力。论文网
(二)国内文献综述
呙清云(1994)、姜建清(2004)、林治海(2004)、陈凌白(2014)都认为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能提高其资产流动性,加速其资金周转。陈程(2009)引入乘数效应的概念,发现由于乘数效应的存在,证券化能加倍扩大银行的资本规模,迅速加快商业银行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提升银行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张小蒂(2002)等也认为资产证券化能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特别是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吴翔江(2001)、李文泓(2005)、沈瑾(2013)的研究也都表明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有效协调“三性”的均衡。 张启文、康青山(2001)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还能降低其融资成本。董明(2009)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使融资市场化,改变了传统银行业的融资模式,由间接融资转变为直接融资,可有效分散商业银行的风险。扈企平(2007)通过其所著的《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一书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即资产证券化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转变盈利模式。张超英(2003)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弥补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中存在的缺陷,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银行配置与证券配置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洪艳蓉(2004)也认为证券化提供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平台,拓展了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来源。张伟,周丹,王恩裕(2006)从微观视角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财富效应进行了研究,指出证券化的财富效应是基于节约成本和创造收益两个方面而带来的对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宾红辉(2007)通过构建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前后的不同收益生成模型,对资产证券化的盈利性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比较分析了实施前后的收益来源,进而推断出银行实施证券化后所获得的盈利性效应。 信贷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