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大学生职业选择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18-09-18 21:43来源:毕业论文
(2)职业成熟理论 1978年,克莱斯(Crites)提出了职业成熟理论:职业成熟的过程变量由两方面组成: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其中,职业选择能力


(2)职业成熟理论
1978年,克莱斯(Crites)提出了职业成熟理论:职业成熟的过程变量由两方面组成: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其中,职业选择能力是本文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择业效能感的主要理论来源。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从20世纪80年代起,Betz和Taylor两人开始从Crites的职业成熟理论中入手,选择了其中关于职业选择能力部分的研究,结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提出了择业效能感,同时将其定义为“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于其在求职过程中所要求拥有能力的自信程度。” [8]
2.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在择业效能感方面的研究角度较多,内容丰富,但其主要研究大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择业效能感的量表研究、择业效能感与其他就业行为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性研究。
(1)择业效能感的测量
1983年,Betz和Taylor合作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 efficacy Scale,简称CDMSE),CDMSE旨在测量接受测量者在完成一项职业选择时所需要的能力及其个人的信心程度,量表中包括了五个小的分量表,共50个项目,采用10点计分量表,最高分为450分,得分越高则受测者的择业效能感越高。之后,Betz和Taylor又编制了另外一个CDMSE的简化量表,即CDMSE-SF,保留了量表的五个文度,但将五个文度下的分量表缩减为共25个,量表最高分为250分[9]。根据学者的研究数据,这两个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测量学特性。
2001年,国内学者彭永新、龙立荣以CDMSE量表为基础,结合利用问卷形式对部分大学生调查和访谈,继而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R)。该量表为5点量表计分,保留了CDMSE的五个文度,总题目数量为39题,该量表在效度方面取得了结构效度的指标,具有良好的项目特性[10]。
近几年,关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测量工具一直在不断改进,由上综述可知,国内学者对此进行的研究可主要分为对于国外量表的直接翻译使用、在国外量表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具体情况进行修订改编以及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量表的自编。
(2)择业效能感与就业相关行为的研究
当今国内择业效能感与其他就业相关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择业效能感与课程选择、职业兴趣、就业压力、专业承诺、职业选择等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几个角度。众多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不仅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更在其最终的择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杨林、郭巍伟在其相关性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职业价值取向对其择业效能感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并成正相关,并且二者相互促进[11]。
(3)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对于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和干预性的研究,是目前对于择业效能感的不同研究角度中数量最多,最受研究者欢迎的一个角度。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社会、受教育程度、成就动机等。
Betz和Hackett早在1981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男性职业方面,男性的择业效能感普遍高于女性,而在传统女性职业方面,女性的择业效能感普遍高于非传统女性职业[12]。而国内学者阮美娇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男生相比女生来说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职业兴趣,在进行择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时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机动性更强[13]。
Luzzo在其研究中发现,美国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与年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国内的大部分研究都有着不同的研究结果,例如于少萍、徐华春、游永恒在对于师范类院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的研究中指出,年级越高师范类大学生在应对择业的心理上会越发消极[14]。而国内学者张杉杉、郑日昌的研究则指出,理工科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高-低-高的曲线形式[6]。 大学生职业选择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319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