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是商业银行对业务结构、产品布局和收入来源等方面的综合规划,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其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Muados(1998)的研究也证实,盈利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呈正相关,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能够促使银行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7]。29833
国外学者较早开始探讨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研究成果也较多,对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认为拓展中间业务有助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二是认为拓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影响甚微,甚至会增加管理成本,抑制其盈利能力。支持前者的学者占绝大多数,如Templeton和Severiens(1992)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业务多元化能够有效降低银行营业利润率的变动幅度,推出商业银行拓展多元化业务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10]。Carvallo等(2005)通过分析成本效率,证实以非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减少银行的业务成本[3]。Calmes(2007)认为,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作用是分段的,多元化中间业务的影响尤其显著[2]。部分学者还强调商业银行应当逐渐提高中间业务的规模比重,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方向或路径。如Kevin J. Stiroh(2002)针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能够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新方向[6]。Rima Turk Ariss(2010)对比了2000-2006年样本国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发现期间实行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爱尔兰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明显高出其余13个实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国家[8]。Estrella(2001)研究了商业银行与其他性质金融机构合作的盈利情况,与证券公司的合作促进了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而与保险、信托等机构的合作对其经营发展影响微弱,该结论为商业银行开展顾问咨询、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提供了理论支持[5]。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亦不在少数。如Muados(1998)表示,虽然多元化业务丰富了银行的业务品种,有助形成范围经济优势,但协调各项业务也增加了经营成本,反而会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7]。Stiroh(2004)经过实证得出,商业银行开展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时,表内外风险可能出现交叉传染,增加经营风险,影响银行的营业利润[9]。Leptit(2008)和Calmes(2009)等人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收益,却也加大了营业收入的波动幅度,说明多元化经营具有一定风险性和不稳定性[4]。国内学者张羽(2010)通过实证得出类似结论: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一定范围内有助分散经营风险,但占比过高可能会产生反向效果,抑制银行的盈利能力[12]。因此,如何协调中间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平衡发展是商业银行值得深思的问题。
由于许多国家的金融体制与我国不同,其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也与我国银行不同,国外学者提出的部分观点和建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并不适用。国内学者研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起步较晚,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三点展开:一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类型的分析总结;二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发展现状及转型必要性的剖析归纳;三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方向及路径的研究探讨。第二点此处不予赘述。论文
关于盈利模式的类型,迄今并没有具体划分,学者们主要从业务种类和收入来源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李江、王庆新(2006)从业务布局角度,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分为传统业务型、特色业务型和均衡发展型。其中传统业务型以存贷款等利息收入业务为主要发展对象,特色业务型则着重拓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业务,均衡发展型兼顾存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13]。唐艳桂(2010)按照商业银行的特色业务导向,细分了中间业务、零售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四种盈利模式[14]。张国柱(2011)则根据业务定位,划分了产品细分型、客户细分型和利差型三种盈利模式[15]。李鲁新等(2007)从收入来源角度,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分为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前者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后者则侧重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16]。众多学者认为,当下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实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但这种模式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故须尽快转变升级。第二种划分应用更广,故本文将从业务收入结构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