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吕红娟、何炼成(2010)认为由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内生性,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在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仍较低、汇率浮动受限的情况下,仍然应当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陈延林、杜文光(2011)认为基础货币的投放的确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但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来提高其对基础货币投放的控制能力。货币乘数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大致呈现出相反趋势,两者影响可基本冲销。因此,货币供应量目前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戴晓兵(2013)认为由于我国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货币供应量可控性有所减弱。在实证研究中,CPI是M1的格兰杰原因,体现出狭义货币具有内生性的特征;但CPI不是M2的格兰杰原因,可见相较于M1,M2更适合作为中介目标。
宋雨璇(2014)建立分布滞后模型研究货币供应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滞后作用。M1对GDP滞后作用不明显,但对CPI则十分明显。且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同时要注意考虑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并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己不宜作为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34-43.
[2]吴晶妹.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J].经济评论,2002(3):78-84.
[3]封思贤.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5):39-48.
[4]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4(6):123-129.
[5]李春琦,王文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33(2):47-57.
[6]肖卫国,靳静.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3):134-137.
[7]陈延林,杜文光.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4-108.
[8]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9-56.
[9]涂晓兵.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及未来趋势[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24-30.
[10]胡秋灵, 李秦男.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考量[J].统计与决策,2015(8):149-152.
[11]戴晓兵.略论间接调控模式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中介目标相关性和可控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5):23-27.
[12]何林,吕红娟,何炼成.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基于1999——2009数据的实证分析[J].学术界2010(7):55-65.
[13]魏巍,刘建国.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实证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7-42.
[14]吕光明.中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不同中介目标SVAR模型的比较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12(3):48-54.
[15]宋雨璇.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J].经济论坛,20012(10):4-6.
[16]Laurence Ball.Efficient Rules for Monetary Policy[J].International Finance,1999,2(1):63-83.
[17]Fabio.C.Bagliano.Measuring monetary policy with VAR models:An evalu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8(42):1069-1112. 货币供应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