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管理协调的机制。 社会整体包含三个内容,一是指纵向的社会整体,相对独立的各种社会活动领域。二是指横向社会整体,即相对独立的各种社会活动领域,例如家庭、朋友等群体。三是总和社会整体,即一定地理范围内各种社会活动领域的系统,例如城市、社区。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科学通常有四个标准,能够反映事物的进程与相关联系,能够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系统化的范畴、理论等知识体系,能够通过社会事实进行检验。通常一个不能被证伪的理论不是很有用的,它会变成一个自圆其说的教条,被作为一种信念来接受。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总结了知识产生的不同途径:
知识是评价性的吗?
是 否
知识是经验性的吗? 是 意识形态 宗教
否 科学 逻辑
3.2 国外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相关理论
1 成人本位向青少年本位立场过渡
西方关于青少年文化的研究经过三个阶段: 20 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研究,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CCCS) 的研究, 近年来美国一些文化评论家如 Henry Giroux、Douglas Kellner、Deena Weinstein 等人的研究。[10] 在这一时段内对青少年 文化理论的研究经历的从成人本位立场到青少年本位立场的转变。这里涉及到的本为主义(departmentalism )就是为自己或所在的小团体利益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或行为。本位主义者缺乏整体和全局意识,考虑问题时往往以自我或小团体为中心,无论利弊得失都站在局部的立场上,为了文护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严重的甚至不惜损害集体利益而换取部分人的私利。本位主义相似于小团体主义。因而所谓的成人本位主义即站在成人团体角度看待分析问题,而青少年本位主义即站在青少年角度思考问题,成人与青少年作为两大独立群体,立场必定有很大区别。
2 青少年文化是“青少年问题研究”的基础
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福利社会和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放大了青少年的社会边缘群体地位以及与成人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代际矛盾被突显出来成为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标签。例如,James Coleman( 1961) 强调青少年文化与成人社会的分离, 采用“亚文化”( 即社会中某一族群因年龄、种族、性别或职业等不同而拥有的特殊生活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使用的俚语以及心理特征等) ;T. Parsons (1914/1964) 提出: 青少年文化是特殊的年龄和性别角色所构成的独特世界。总之认为青少年文化的产生必定与青少年这一群体出现问题有关,这种文化会随着青少年某一时期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同时会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产生。
3 青春期反抗与社会心理
Erikson (1968) 指出青春期的首要任务是身份的形成, 寻 找 认 同 是 此 时 尤 为 尖 锐 的 问 题 。 其 后 Stanley Cohen( 1972) 、Jock Young( 1974) 等过失理论家关注大众传媒如何制造了青少年问题这个社会性 “道德恐慌” 局面 ;Coleman (1979) 提出了焦点理论, 认为青春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调适, 应该从年龄差异上认识青少年文化; Cofiield (1986) 提出生态理论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 要求对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差异性进行关注。至此, 社会学界普遍达成共识: 青年是一个被不断建构的概念, 是工业化、都市化、国民教育普及的结果。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 对个体的社会化、身份认同、社会的代际关系和教育等都有重大影响。 青少年流行文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