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内的相关研究
从80 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家庭教养方式。起初的研究零散,取向单一,主要从儿童的性格、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进入90 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将新思路、新模式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并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陈微认为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个性、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温暖而民主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儿童个性发展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北师大王燕利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儿童的拒绝、惩罚的程度与儿童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成正比,父母对儿童的保护和担忧越与问题行为也成正比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接受性和鼓励独立性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成反比。[3]
相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不同。张文新、林崇德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存在一定差异。不管父母的过分保护还是母亲的过分干涉都对城市青少年的自尊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对农村的青少年影响不显著。[4]
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同及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华中师范大学王坤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女孩积极的教养方式多于男孩,父亲对高年级的孩子采用更多积极地教养方式。[5]陈彦芳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比父亲花费更多时间与孩子接触,所以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关系更大。母亲的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导致子女的问题行为。[6]
家庭教养方式与是否是独生也存在差异。张文新的研究表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母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干涉过保护高于非独生子女。
父母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安伯欣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惩罚、过度保护和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7]。关颖等专门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从而看出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影响。[8]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11-113.
[2]邹玉龙.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01):12-16.
[3]杨斌芳,王晓丽,彭菲.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J]. 甘肃高师学报. 2013(03):87-89.
[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9.
[5]王坤,郑晓边,郭敏慧,刘晓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105-108
[6]陈彦芳.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心理的相关研究[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4):61-63.
[7]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33.
[8] 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47-51
[9]岳冬梅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56-59.
[10]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18-21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