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tner(1956)提出的股利分配行为理论模型是关于公司股利政策最早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人们普遍喜好当前的股利收入多于留存收益带来的未来利得。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宁愿得到一个较小的股息收入,而不是留存收益获得高收益的不确定性。45497
但后来Miller和Modigliani(1961)提出,在完美市场和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财务决策无关。股利无关理论逐渐成为股利政策研究的基础,但该理论存在缺陷在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相关交易成本等等。
Miller和Modigliani继续研究提出了股利信号理论,股利变化会传递公司未来盈利的信号,市场理论,导致公司股价波动的信息。当公司削减派息,是把盈利能力差的向市场发出信号,相反提高股利,利润是强信号。
Miller(1961)和Modigliani(1961)也提出了客户效应理论,该理论研究不同税收等级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偏好。
Rozeff(1982)和Easterbrook(1984)等人应用代理成本理论研究股利政策。研究表明,股利支付政策,降低代理成本,促进资金的合理分配股利,对控制自由现金流管理人员权限弱化。因为留存收益的减少,迫使公司寻求外部融资来满足投资资金的新的需求。
Miller(1980)和Seiler(1980)等学者引入行为科学概念研究股利政策论文网。虽然目前成果并不多见,但它逐渐成为股利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国内文献综述
吕长江和王克敏(1999)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38个变量进行分析,构建了8个与现金股利有显著性的因子,再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其因子与股利支付水平的直接关系。结果显示内部人控制度与股利支付水平成负相关。国有股及法人股比例越低,公司更倾向采用股票股利代替现金股利。
刘淑莲和胡燕鸿(2003)对2002年299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股利支付水平与盈利能力,资产规模成正比,与资产负债率成反比,但与资产流动性,股权结构没有显著关系。
孙琦琳(2005)利用多元回归对中国1993和2000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会对绝大多数年度的现金股利政策产生影响,其他因素则因年度不同而表现不同。
张雪丽、姜茂生(2006)对2000年底在A股上市的所有公司进行研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在过去一年的红利和股息和股票价格,资本结构,净资产结构和股权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股利政策。
张跃文(2012)研究了2000-2010年所有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行为,发现整体股利支付水平的上市公司在中国已接近发达国家,但股利支付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
刘莹(2012)对上市银行2008-2011年现金股利分配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与上市银行现金股利政策相关的因素有: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货币政策和股利黏性
参考文献
[1] FarrarD.,Selwyn L.Taxes,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y and return to investors[J].National Tax Journal,1967(December):444-501.
[2] Gordon, Myron. Dividends,Earnings and Stock Prices.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 1959,41:99-105.
[3] Jensen,M.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323-329.
[4] Lintner J.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d Earnings,and Tax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46(2):97-113.
[5] Miller M H,Modigliani F. Dividend Policy,Growth,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J]. Journal of Business,1961,34(4):411-433.
[6] Shleifer A,Vishny R W.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Finance,1997,52(2):737-783. 股利分配行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