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效率的相关研究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其经营效率不仅影响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金融业乃至实体经济的稳定,因此,关于银行业的效率问题成为了理论界的研究热点。Beston(1965、1982)使用参数估计法测定商业银行的效率,估测出效率前沿函数中各个重要参数,认为银行业存在着向上倾斜的U型成本曲线和最优规模效率,且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银行规模扩张一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
Berger 和Humphrey(199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银行业存在范围效率,包括产品多元化所带来的效率和地域扩张所带来的效率两部分,但范围效率的影响很小,至多可以通过生产多元化的产品从而使成本降低5%,收益则显示出不受产品多元化的影响。52730
Leibenstein(1966)首次提出了X效率理论,对银行业的效率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Leibenstein认为,由于组织或者个人的原因,企业通常无法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这种无效率既不是由于缺乏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与激励效率和技术效率无关,因此将其定义为X效率。目前X效率被认为是决定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
Berger、Hunter和Timme(1993)通过对X效率的研究,认为对于同等规模和产品组合的银行而言,银行业的平均成本比行业可能的平均值要高出20%,而由于规模和产品组合不当造成的无效率则不到成本的5%。也就是说银行业至少有20%的成本被无效率侵蚀掉了,而这种无效率并非因为银行选择了错误的规模或者监管当局对银行规模的限制。
常琨、贾守乔(2006)对1997-2002年间中国14家商业银行X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使用DEA方法估计样本银行的效率得分。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效率在考察期内有所改进,说明1997年以来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个别年份,国有银行的效率改进明显快于股份制银行,但分析认为该现象应归功于政府改革的外力推动,而非国有银行的内在努力。
王勇(2008)认为,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要求过低、市场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意识等因素都会导致银行业X效率的产生;商业银行各层级之间的不信任、员工素质过低、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官僚化、契约刚性等因素也会导致银行业X效率的产生。
影响银行业效率的相关研究
银行业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Berger、Hunter和Timme(1993)在《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中指出,银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呈现平坦的U型,中等规模的银行比特大型或者特小型银行的规模效率更高,其中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是U型曲线的最低点到底在何种规模上。
Philip Molynewx(1997)对法国、德国和西班牙银行业的范围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法国的大银行有范围经济,小银行存在着范围不经济。德国的大银行存在着范围经济,中小银行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而西班牙小银行存在着范围经济,大银行存在着范围不经济。银行业范围效率随着各国银行规模的不同存在着差异。
De Young(1998)认为银行地域范围的扩张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集中在一个地区的银行与跨地域机构较多的银行都可能具有较高的效率,且虽然有研究表明个别产品组合的联合生产经营存在业务范围效应,但很难找到普遍性的范围经济存在的理由。
赵旭、凌亢(2001)认为政府的政策会对银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政府对银行业管制政策的制定应始终以效率目标为准绳。在初期,政府对银行业进行管制是符合情理的,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政府管制会阻碍银行业的效率。因此,适度放松对银行业的政府管制,引导更多的外资银行、新兴商业银行、民营银行进入,打破原先的垄断格局,促使各银行尽力提高自身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使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对外直接投资对银行业效率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56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