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学者的相关研究理论中可以发现:比较受学者关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但究竟应选择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概述
1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苏亮瑜(2008)通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模型)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因为利率机制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失真问题,所以中国人民银行选择盯住货币供应量,将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于凡淇(2009)也赞成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因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迅速地向市场和公众传递它的意图,这有利于央行将通胀预期锁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最终会产生相对低的通货膨胀。但是,随着各种金融产品地不断创新,M1和M2的界限被模糊了,同时到底持有的是投机性货币还是交易性货币的定义也不十分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稳定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被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有效地解决,具体来说:央行应将其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处理地更加完善,同时对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和灵活性也要加强,而央行有效地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也可以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起良好的引导作用,总之,央行要尽快完善货币市场。
其后,学者陈青青(2010)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1998年-2008 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验证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得出:自从建立了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M2对产出有着显著影响,M1对产出的影响很不稳定,关系不是很明显。因此,就选择M1还是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言,应该选择将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学者张延群(2010)运用1994-2008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供应量M1、M2与GDP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系数,得出结论:对于我国而言,M2应当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李克,丁奕(2010)在研究了相关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理论,将现在被学者广泛认可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货币供应量、一年期存款利率、贷款规模、消费者价格指数、汇率这五个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借助于相关的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比较这五个目标各自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并结合目前我国的现实经济状况分析了这五个中介指标的可实施性。他的研究理论表明,目前,货币供应量是最适合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贷款规模曾经被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但贷款规模所起的作用正在逐渐地降低;以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还不适合使用;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利率和汇率目标也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应当继续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不断完善其机制,让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些外国学者对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理论。其中,Friedman,Schwartz(1963)和Tobin(1970)通过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短期内对产出将产生影响;Stock,Watson(1989)和Cover(1992)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然而,外国学者Mccandless,Weber(1995)的研究却发现:在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对产出的增长率将不产生影响。Bullard(1999)认为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具有中性效应,货币存量的变化引起名义变量的改变,但是却不会引起实际变量(比如实际产出、实际消费支出、实际工资、实际利率等)的变化。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7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