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综述对股利政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问题国外学者研究的比较多,股利政策的研究相对也比较成熟,文献分析主要集中在哪些因素影响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信息传导机制和股利政策变动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上。Pettit(1972)以1964-1968年在纽交所上市的62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股利政策变化对股票月收益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股利政策确实能向市场传递企业有关信息。Healy 和 Palepu(1988)年对 131 家第一次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公司在股利分配之前的年收入增长比较迅速,而且在股利分配之后的两年内年收入仍然会缓慢增长。Benartzi 、 Michaely and Thaler (1997)采用事件研究法,以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的102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没有进行股利分配的公司其后续经营业绩明显差于那些进行股利分配的公司,说明发放股利与企业后续的经营绩效呈正相关。Skilmer(2005)研究了股利政策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法研究发现,在未来期间盈余更加持续的公司大都支付了现金股利,这种现象在大型公司和支付大额股利支付率的大公司更为普遍。69902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的股利政策研究相对于国外研究来说起步的时间比较晚。从80年代开始,国内的学者首先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并开始在国内进行介绍和传播。到了90年代,我国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股利政相关的研究文章也逐渐活跃和传播起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在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作用和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上。魏刚、郑霞(1998)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是否进行股利分配对公司绩效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不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一般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主营业务不够突出,未来的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逐年下降,利润增长速度和企业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陈浪南、姚正春(2000)采用事件研究法,以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403只股票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不具有明显的信号传递机制而股票股利则相反。刘永祥、李颖(2009)以2005-200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的上市企业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在某些方面也存不确定性。李常青(2000)的研究没有选择进行股利分配的公司,而是对不进行股利分配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司会选择分配股利,也有部分企业虽然实力和资本都足够强大但并没有进行股利的分配。论文网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参考和总结, 国外学者很早以前就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以及股利分配政策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研究和探讨,虽然得出的结果有些不同没有一致的标准共识,但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股利分配政策与企业绩效影响方面的研究,我国的学者相对于西方学者开始的较晚,但也得出许多具有参考和实践价值的成果。中西方学者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非凡。当然,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研究阶段还不够成熟,研究还不够系统,说服力有待提高等。国内学者前期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检验外国的股利政策理论是否适应于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企业。但由于我国的股市资本和外国有很大区别,资本市场还处于基本阶段缺乏应有的成熟性,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完善区间,所以国外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未必会适应。除此之外,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是选择我国总体的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但我国各版块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行业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果研究过程中忽略这些差异一概而论,则可能会使研究结论缺乏准确性,存在偏差。目前我国有关股利政策的研究主要采用事件法、实证研究法等进行研究,并且集中在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所以得出的结论对于主板市场比较符合,如果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直接使用的话会缺少说服力。本文以制造业为切入点,主要研究我国中小板股利政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问题,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细化。 股利政策与企业绩效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7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