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检索到的文献中,最早对于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 如何在城市中入学(华耀龙,1994)。随后,1998 年,国家教育部与公安部联 合发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 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一时期,关于流动儿 童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2006 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将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对于 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73956
之后,涉及流动儿童的研究从单一关注学校教育扩大到了社会、心理层面, 探讨了他们的社会融合、心理状况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内容,发现流动儿童中很大 一部分生活在城市边缘,存在社会角色混乱、责任感缺失、能力弱化及行为示范 等社会化后果(史晓浩,王毅杰,2007)。也有学者从社会资本与社会支持的角 度分析流动儿童的处境及问题成因认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较低,学校及家庭给与 的支持不足,国家政策滞后等(干伟溢,陈璇,2012),由此可见,对于流动儿 童的问题的研究逐渐从问题表征到成因探讨,并逐渐由宏观关注到微观层面。由 于流动人口是我国在特殊发展阶段产生的阶段性问题,美国对于儿童流动的研究 主要是指非升学原因的学校变迁,有调查研究指出流动次数多的儿童在情绪、行 为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更高。论文网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社 会学及心理学科的研究,多是基于对问题现状的描述与探究成因,发现流动儿童 家庭教育的现状总体上不容乐观,流动家庭父母习惯的改变和文化能力的提高对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善非常有意义,应通过改善流动儿童家庭的问题来试图改 善其他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杨卉,2007)。有学者通过量性分析发现家 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教育方法、家长文化程度及教育观等早期家庭教育 要素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包括情绪状况、意志品质、社会适应、人格完善自 己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显著性关系,家庭教育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王星、王辉,2001)。英国学前教育项目的研究结果指出经济条件 好、社会地位高的家庭在资本方面占有更好,使得这些家庭的儿童学业成绩、社 会行为发展更好。同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全 面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高质量的早期家庭学习环境比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 等社会经济地位要素对于儿童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更为重要,即家长做什么比家 长是什么更为重要。在家庭结构上,研究者发现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非父母照 料的儿童在多动及反社会行为上出现问题居多。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儿童早期。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3]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3 [4]杨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5]甄洪哲。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实务探索。[D]郑州:郑州 大学,2014 [6]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我国流动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 2010 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118 [7]曾守锤,章兰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启示意义[J]社会学与社会 工作,2008,4 [8](英)凯西。西尔瓦等《学前教育的价值一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M]余珍有、 易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8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