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如果说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那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就是 一个更为主观的概念,它会受到个体的差异、受到时代变迁、条件的变化等等带 来的影响,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所以,研究者大多从个体本身出发,不同学 科侧重不同方向进行着重分析。
经济学认为收入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状况。经济学家 Easterlin 最早发表文章阐 述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12]。此后的学者从一些新的角度,提出 了相关理论。例如,Senik 等研究者提出了个体主观幸福感受到相对收入影响的 理论假设[13];罗楚亮以我国的住户数据为基础提出,绝对收入是正向影响主观幸 福感,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14]。
健康学和心理学认为年龄、身体健康、人格成长、态度习惯等都是主观幸福 感的影响因素。Diener 提出中年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是最不幸福的阶段[15]。 George &Landerman 提出个体拥有健康的身心、愉悦的心情、良好的性格更容易 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16]。国内的健康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特殊群体 的,例如许淑莲 、吴志平 、吴振云 、孙长华和张瑶对成年人群体的研究[17]。
在社会学方面,主观幸福感这个话题饱受争议。Veenhoven 总结,争议主要 是两个立场上的,一方认为主观幸福感属于心理学的内容,不是社会学研究的重 点;另一方认为主观幸福感涉及社会生活中很多方面,并且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所以应该让其成为研究重点,并不断完善理论建构[18]。争议虽然存在,但社会学 上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研究表明,群体归属、 社会支持、婚姻状况、性别角色等等都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19]。边燕杰在《中 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中提出与英国居民相比,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受 年龄、性别、人际关系系统和社会资本质量的影响较大,同时我国居民在主观幸 福感上具有极强的工具理性倾向[20]。
20 世纪 90 年代,叶澜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1],开创了我国教师 幸福研究先河,随后以刘次林学者[22]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教师幸福进行研究分 析,使我国教师幸福感的研究朝着专门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近年来,人们的生 活质量普遍提高,对幸福感的研究也更为关注,同时也有相关学者开始着手教师 群体幸福感的研究。杨宏飞在《301 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测评》中 提出男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的幸福感较女教师多[23];王芳和刘东霞研究发现在婚姻 状况、工龄、职称上有差异的高校教师,其主观幸福感上也都是有差异的[24]。此 外,国外对于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的代表有英国 Elizabeth Holmes 的《教师的幸福 感》,作者认为,如果教师个体身心和谐,且生活中的各维度平衡、舒适,就能 获得幸福感[25]。
整合文献综述的情况,可以看出,首先,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界定最初来源于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迪纳,大多学者比较赞同其界定的概念;其次,国内外研究者 发展出了一些成熟的量表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包括普适性的和针对特殊人群 的,这些量表为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便利,被需要的研究者大量引用,但国内外量 表的发展情况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情况分析, 基于主观幸福感是个主观上的概念,各学科结合学科特色提出了对应的影响因 素,并且各专业也有大量研究理论及结果支撑其观点,不断丰富着主观幸福感研 究的理论体系,社会学相关学者提出群体归属、社会支持、性别角色影响着个体 的主观幸福感,同时,针对教师这个群体而言,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包括婚姻、性 别、职称、工龄等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理论提出的影响因素给本研究提供了参 考和启发,进而可以假设出相关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检验。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85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