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Disclosure)是指企业管理层对已经设计和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再以报告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促使其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外界也能够通过企业对外披露的报告充分了解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否,以及实施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要形式见表3。3:
表3。3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
本文基于文章篇幅长短以及精力有限,着重研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关定义见表3。4:
表3。4 两类报告的定义表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公司管理层出于主观角度,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设立与实施是否有效而给予的自我评估;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是会计师事务所以独立中介机构的身份,充分获取有关内部证据,按照一定的审核程序,通过对其的审查与评价,出于客观角度,对内部控制信息有关内容的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是对公众做出的合理保证。因此,披露报告有利于管理层清楚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认真对待,在某种程度下能够降低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操控行为,对于存在的缺陷及时修正。公司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提升经营效率,保障资产完整,使预定目标成为现实。目前,对于鉴证报告的命名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名称和内容的不同都会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为此承担的责任。为论述方便,本文统称为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将上述两个报告简称为自我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
3、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在国外研究中已有诸多定义。例如,Healy和Wahlen(1999)将其定义为管理当局运用判断,采用构造交易活动的方式改变财务报告数据,在有关公司业绩方面的内容误导股东,或通过采用会计政策选择的方式来影响固定收入。
Ronen和Yaari(2010)定义盈余管理:管理层的一系列决定的结果没有以管理者熟知的方式报告其真实短期、价值最大化盈余。从中也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是有益的,因为它能被用来捕捉长期价值的信号。然而,它也是有害的,因为它能被用来揭示短期或长期价值。有时,当它用来揭示公司真实的短期业绩,它是中立的。
盈余管理被分为两类:会计行为和真实经济活动。会计行为一般公认为应计盈余管理,其中应计项利润被间接现金流的影响操纵。应计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不合理改变有关(例如资产使用年限,资产的残余价值,坏账准备金额)和改变会计选择(例如折旧方法)来达到预期盈余数字。真实经济活动对应的类型被称为真实盈余管理或者交易盈余管理。这种类型的盈余管理影响现金流。Healy和Wahlen(1999),Dechow和Skinner(2000),Roychowdhury(2006)指出销售额的加速上升,装船时间表的更替,研究与发展费用的拖延,维修费用的延后,产品的增加作为真实盈余管理方法的例子,是管理层可以做到的。Roychowdhury(2006)证实销售额可以通过酌情费用操控和减少(例如广告费和维修费)生产过剩活动可以在异常的现金流中体现,有经营活动,异常的酌情费用和异常的生产成本。
我国的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也有些差异。方红星,金玉娜(2011)认为其主要包含会计选择盈余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类。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主要通过采用改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的方式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构造业务活动,费尽心思地筹划交易的性质、时间和内容的方式进行。随着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健全,公司将更倾向于选择真实活动盈余而非会计选择盈余。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8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