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有关概念学者李露(2015)提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价值(包括使用市价、使用价值、变现能力)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而造成的损失[1]。国际财务会计准则(IFRS)将其定义为:“若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使用它或者出售它实际能回收的价值,则在此情形下资产就发生了减值,企业应该按照这项资产实际可回收价值对其确认和计量,并进行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确认。”[2]而我国准则这样定义:“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现象。”因而我国现行准则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对该项概念的界定在理论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79448
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资产发生减值一般涉及两大方面的原因:(1)外部因素导致减值,比如物理因素(资产老化、磨损消耗)、宏观环境因素(新产品的更新迭代)等造成的由该资产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减少。(2)企业内部主观操纵原因,比如管理层变动、利润平滑或者“大清理行为”等。资产减值是对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的剥离,它可以看做一种
衡量标尺,不断地比较资产账面价值和其可回收价值的大小[3]。
2 盈余管理有关概念
盈余管理在最近30年间成为火热的经济研究课题。但是截至目前,海内外会计学界依旧没有对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的理论概念做出统一界定。
国外会计界目前对盈余管理内涵形成了三种主流的观念:第一种是KatherineSchipper
(1989),该观点以基础信息观为基础,认为许多管理当局会调整对外披露的各项财务报告,以达到牟取私人利益的目的,这自然会给外界传递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最终误导投资者的某些决策[4]。第二种是WilliamR-Scott(1997),该观点认为,各国监管部门制定出各种会计政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导与规范企业行为,然而企业常常倾向于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取那些最能维护自身权益、促使公司利益最大化的政策,这便是盈余管理[5]。除上述两种观点外,学者Paul-M-Healy和James-M-Wahlen(1999)也对盈余管理的内涵做出解释,他们认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实际上便是充分利用会计工作者的主观职业判断来对财务报告包含的各条经济信息进行调整,披露不真实的财务指标,进而误导利益相关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6]。因此,我们要想真正看透盈余管理的实质,必须要从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着手,论文网
因为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背后对应着企业试图达到的不同目的。国内的许多会计界专家也对如何从理论上定义盈余管理存在较大分歧。学者吴联生(2005)认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表面看是会计工作者违背有关会计准则制度规定的行为,但实际上它表现了利益关联方对会计准则制度规定的认可程度,因而盈余管理不仅与会计制度准则的执行有关,更与会计制度准则的制定密切联系[7]。尹庆伟、刘琳(2014)提出盈余管理是以符合法规准则的规定为前提的,利用会计规范存在的不足,采取一定的手段,改变会计收益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8]。张雪琴(2015)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当局迫于有关利益集团施加的关于预期盈余的压力和出于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处理方法、选择不同政策等手段而人为地控制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从而使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利润达到其期望水平的行为[9]。李勇(2015)提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经营当局在遵照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人为地对财务报告中的收益信息进行修改操控,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10]。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