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冯小刚不仅保证了影片的商业性、娱乐性、可看性,也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一九四二》从小说文本走向影视世界的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原著,解读了苦难,表达了情感,拥有着自己的灵魂和个人魅力。给观众一个机会细细斟酌中国独特的本土文化,观赏独特的冯氏艺术。
二、电影《一九四二》冲奥失败的原因
电影《一九四二》仍然与奥斯卡金像奖失之交臂,《一九四二》冲奥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一九四二》明显带有大片性质,大投入、大宣传、大制作、大手笔、大阵容、大场面,气势恢宏的叙事手法、光彩炫目的场景、高端的摄影技术、一流的制作团队、“好莱坞”的电影思想使影片整体展现出一种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之感。但与此同时,影片更多的是整体趋向商业化;拍摄技巧趋向酷炫化;故事情节趋向浮夸化;影片呈现的整体效果远远偏离拍摄的初衷;影片的内涵表现不足;故事充实度不够 [3] 等等这些方面,尤其是《一九四二》的中国本土色彩让我们看到了《一九四二》与奥斯卡奖项的差别。
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每一个导演的作品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票房成绩,希望追求艺术的同时可以使利润最大化。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也不例外,不仅是大投入、大宣传、大制作、大手笔、大阵容、大场面,而且明星扎堆,尤其是两位国际影帝的加入使得影片更加引人注目,当然也带来了制作团队利润的最大化。影片注重商业化的同时,其人文性和艺术性就会削弱。
《一九四二》虽然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一九四二年的饥荒现象,但是内容不够充实,影片中的人物针对性不强,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描写相对较少。我们可以看到张国立,徐帆,陈道明等一线明星,而且很多的大牌明星只是客串的角色,虽然大量的明星脸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但是《一九四二》是一个灾荒时期平民百姓的故事,没有好莱坞模式的俊男靓女,没有好莱坞模式的天马行空。虽然这些演员的演技很好,无论是张国立的地主神态,徐帆的满面污垢,还是陈道明的霸气都刻画的很好,但是给人一种远离群众的感觉,使影片的真实性打了折扣。此外,一九四二年的饥荒是一场历史事实,但是却是远离我们这个年代的历史事实,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我们难以想象老东家逃难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的时候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的悲哀,我们很难理解星星的话“你让我讨个活命,把我卖了吧”的无奈,我们很难感受到一条命,值两块饼干的残酷,我们更难明白“你给我饼干,我跟你睡”的人性的凄凉,我们也不能深刻地体会到星星说的“我是吃的被撑得弯不下腰了”的心情。
冯小刚导演想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讲好这个故事,想讲一个让西方世界了解的东方故事,但是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年轻人是主流的观众群体,他们长期接受的都是好莱坞模式的电影类型,深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和熏陶,已经习惯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和审美趣,他们喜欢俊男靓女的刺激感,他们喜欢天马行空的超时空感,他们喜欢前卫,他们喜欢潮流。《一九四二》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观众,追求特效,追求酷炫,应该具有和体现的人文精神表现不足,缺乏足够的文化张力和人文情怀,很难深入全面地引起观众共鸣。[4] 这部影片最想要表现的是“人”这样一个主题,千千万万的饥荒年代的平民百姓决定了历史的方向,在这样的黑暗年代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娘在哪儿,没有人知道自己从哪儿来,生命的苦难虽然有所表现,但是为了满足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导演冯小刚在处理的时候做了一些克制,触及到的苦难仅仅是表面的现象,对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悲壮讴歌以及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严肃的质疑,历史的追问都有极大的局限性,这是很多外国观众所不能理解的。他们不能理解偌大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饥荒,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政府在抗灾这件事情上面力度这么不足,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政府统计的死亡人数是一千零优尔十二人而实际上的死亡人数是三百万人,他们不明白在危险苦难时刻,国家、民族、领袖、主义会用一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这样才能顾全大局”打发掉了万千灾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在这样的饥荒年代还会有那么大的矛盾和纠纷。影片整体的灰色格调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另一个民族的历史。由于西方文明孕育出来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使得西方观众很难认同中国电影的风格以及价值观。中国电影仅仅是学到了“好莱坞”电影的高超的拍摄技术和生产营销方式,却没有学到西方电影的精髓。在好莱坞大片中,《蜘蛛侠》、《哈利波特》、《阿凡达》以及《指环王》都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他们的故事情节很多都是虚构的,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能够为全球观众理解并推崇。而中国电影很多内容都显得晦涩难懂,不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价值观念。中国故事最重要的受众群体是中国观众而不能为西方文明所理解,这是电影《一九四二》不能走入奥斯卡视野的最重要的原因 电影《一九四二》的利与弊(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