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反思十七年”与中國戏剧的當代发展详细内容【4646字】

时间:2023-02-20 12:56来源:毕业论文
反思十七年”与中國戏剧的當代发展详细内容【4646字】

随着各种或新或旧的社会思潮渐次兴替,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正面临一个空前混乱的时期。这样的混乱是否存在于所有文化领域且存而不论


随着各种或新或旧的社会思潮渐次兴替,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正面临一个空前混乱的时期。这样的混乱是否存在于所有文化领域且存而不论,至少是在艺术领域,它确实存在着而且正在对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现实的影响。而在戏剧领域,尤其是本土戏剧领域,混乱的程度显然要甚于相关的其它领域。混乱最典论文网型的表现形态,就是戏剧观念的驳杂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戏剧界普遍弥漫着思想与观念上的迷茫气氛,觉得无所适从;诸多似是而非的陈旧观念,依然在对中国戏剧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负面作用。

我们不能想象中国所有戏剧创作与演出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因此,戏剧表现样式的丰富多彩以及不同艺术观念的并存与互相竞争是应该提倡的,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戏剧界目前存在的观念混乱驳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因为多元的语境不同艺术观念之间的互动,只有人们理性坚持自己的风格与观念,并且允许不同艺术风格与观念平等地互相竞争,才能出现真正多元的。百花齐放的戏剧环境。然而,目前戏剧界理论与观念的混乱,却缘于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的现象_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诸多文化领域都意识到了在思想理论方面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开展了这项工作,在戏剧界这项工作开展得却很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尚未真正开展过,致使与文革相关的诸多戏剧理论与观念,仍然在戏剧界不可思议地处于主流位置。这样一种独断和排它的戏剧艺术观念占据着理论高地,戏剧界当然很难出现真正多元的繁荣局面,所以,目前的驳杂并不是经过认真反思的。建立在历史理性基础上的多元,只是由于理论的软弱。放纵或者是惰怠,由于思想文化层面的反思精神的缺失,才使得历史以惯性的形式在不正常地延续。

现在的中国戏剧界,与文革时代当然有了质的区别。由于文革给社会造成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创伤过于触目惊心,因此,从70年代末开始,对于文革中盛行的极左思潮的批判,在全社会形成了程度较高的共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对于作为文革期间文化艺术事业之代表的样板戏“,现在还存在不少相距悬殊的评价(其中既有不愿意触及文革时间的痛苦记忆而激烈地拒斥样板戏“的老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或者因为样板戏“与他们青春时代的特殊关系。或者由于在样板戏“创作演出过程中得以成名而对之不能忘情,因而对样板戏“有着这样那样的怀恋情绪,当然也还有一部分人,在否定样板戏“的政治倾向的同时,对于样板戏“的艺术成就仍然给予高度肯定),但是从整体上看,文革期间占据统治地位的极左政治倾向,确实遭到了戏剧界的唾弃。尤其是文革期间所有传统剧目曾经被一律禁止上演,只允许上演几个样板戏“以及钦令演出的少数几个按样板戏“模式创作的剧目,虽然各地方剧种并没有被完全封杀,但是要求所有剧种都必须按照所谓GM现代京剧“的范本移植演出样板戏“;这样的现象在文革结束之后的两。三年里,就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一大批文革中受迫害的著名或不著名的戏剧艺术家被平反“和恢复名誉“始,1978年以后,传统剧目终于艰难地渐渐开禁,对民间戏剧演出活动的干预渐渐减少,创作上的空间也开始得以开拓。

但是,政治的批判并不能代替艺术的批判,人的平反“并不能代替戏的重新评价,对所谓阴谋文艺“的揭露,也不能代替艺术观念的彻底清理。应该看到,样板戏“创作所遵循的那些教条现在仍然在四处照搬,足以说明戏剧界对文革盛行的极左思潮的批判,并没有向着艺术层面延伸,或者说很少延伸到艺术层面上,因此,文革期间盛行的那些艺术观念也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清理。

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文化大GM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一样,盛行于文革期间的极左戏剧观念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应该说,导致文革期间政治对戏剧的强暴,以及导致样板戏“出现的那些理论根据,既不是出于某个阴谋家“的个人趣味,它们在戏剧界形成的普遍影响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撇开那些极左的政治观念不谈,坦率地说,指导着样板戏“创作的那些艺术层面上的思想观念,大到三突出“。高大全“之类刻有鲜明样板戏“印记的戏剧原则,在题材选择方面只能局限于现代题材。所谓要让工农兵占领舞台“这样的苛刻要求,小到舞台美术方面受到强调的写实置景,以及表演手法上的生活化“等等,都是在文革之前就已经出现的,并且已经在戏剧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这样一些实际上最终导致了文革中戏剧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的艺术观念,在理论上受到的批判相当有限。而正由于文革被否定的同时,导致与孕育了文革戏剧的思想基础仍然有着很广阔的市场,我们的戏剧也就没有真正从极左思潮的笼罩下走出来,而戏剧领域目前存在的大量问题,都与此有关。

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要追索70年代末以来戏剧界没有像其它领域那样经历一个有深度的拨乱反正“历程的原因,势必会触及到从1949年到文革的这段通常被称为十七年“的时期,尤其是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戏剧观念与文革戏剧之间的联系,而这样的微妙关系,正是文革刚刚结束的那些年代人们讳莫如深的。

因此,人们在批判文革时期戏剧界的极左思潮时,并没有真正从十七年“去寻找原因,相反,由于戏剧界十七年“成长起来的大量演员。作家和理论家在文革中遭受到残酷的迫害,人们很简单地将十七年“视为文革的对立面,于是,文革虽遭批判,十七年“却反而被神化了,存在的问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一个非常之突出的例子,就是最近出版的中国京剧史将五。六十年代称之为京剧的黄金时代“。虽然这样的评价受到一些来自戏剧界之外的质疑,但是质疑的声音显然非常之微弱。实际上远远不止于中国京剧史,近年里最有影响的当代戏剧史著当代中国戏曲,以及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和中国戏曲现代戏史等著作,对于十七年“里流行的那些戏剧观念,以及该时期出现的。带有这一时代特殊印记的诸多作品,几乎完全没有新的认识与评价。如果说在70年代末,十七年“与文革时期戏剧创作演出的强烈反差,因而给予十七年“以比较高的评价是情有可原的,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本该更冷静更客观地看待这一时期,给予它以切合实际的评价。

当代戏剧史有其特殊的复杂之处,文革期间虽然传统戏剧在整体上受到摧残,然而某些经过特殊处理的戏剧作品又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从未有过的社会地位,这一现象本该早就引起我们的思考,探讨何以是戏剧而不是其它的艺术样式,在文革期间突然得宠,这其中除了一些个人的偶然因素以外,是否还有更多原因,或者说是否有其必然性。从这个角度看,就需要考虑十七年“的戏剧发展是否已经内在地孕含了样板戏“出现的条件。

如果我们要认真地清理十七年“构成主流意识形态的那些流行的戏剧艺术观念,首先必须提及的是对戏剧功能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到,对戏剧工具化的和庸俗社会学的理解,贯穿在十七年“的始终,不仅是在戏剧政策与体制等方面形成诸多负面作用,相当多的作品也受到这种工具论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而来自另一个方面的影响也不能低估,那就是从苏俄等途径传入的欧洲流漫主义艺术观念,它们过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表现以及艺术的纯粹性,强烈排斥艺术与一般民众欣赏需求之间的商业化联系,这种精神贵族气息十分浓厚的艺术观,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戏剧的制度层面与创作演出层面。

戏剧演出团体的国有化和专业化过程,一方面对戏剧的意识形态理解,这样的理解正缘于将戏剧片面地视为政治宣传工具的理念。如同政务院五·五指示“所要求的那样,十七年“的戏剧一直强调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同在GM斗争和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①由于受到这种观念的支配,戏剧的本体功能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置于次要的位置,而忽视了戏剧长期以来实际上以大众娱乐的形式存在,忽视了它千百年来作为普通民众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娱乐方式的价值,所谓政治挂帅“以及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思想与演出指向,在十七年“从未受到质疑。因此,在政治与戏剧的关系上,戏剧自身的价值显然被不恰当地矮化了,同样的思想也涉及到诸多传统剧目的评价上,比如众多曾经深受民众欢迎的义仆戏“。丑角戏遭到丑化劳动人民“的指责而被中止上演,传统剧目在改编过程中被加进一些政治性的教条,新创作剧目更被大量注入对观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训导的内容。而对戏剧功能的这种理解,正是文革样板戏“出现的前奏曲。

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戏剧表演团体的制度性变革产生的影响。戏剧的商业功能受到不切实际的批评的部分原因,在于戏剧几乎完全被等同于诗歌。小说或绘画那样的个人化艺术创作,因之出现了重视创作轻视演出。把剧团主要当作一个创作部门而不是一个演出团体等现象。戏剧理论界机械地照搬欧洲17-19世纪资本主义成长期滋生的浪漫主义思潮,从纯艺术的角度批评与反对戏剧的商业化。市场化和娱乐性,鼓励戏剧作家。演员乃至导演。音乐。舞美等部门个性化的表现,导致剧团长期以来很少顾及戏剧的市场效应,以致逐渐丧失了戏剧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因之也就丧失了戏剧与观众之间天然的联系。②在十七年“里,像连台本戏。机关布景这样的舞台手段之所以一直被视为大逆不道的现象,仅仅是由于它们的出现与繁盛带有明显的商业目的。众多长期以来深受大众欢迎的趣味性极强的折子戏。甚至包括一些大型剧目,被指斥为低级趣味“而被限制甚至禁止上演。历史上持续下来的众多剧团的赢利模式,也在十七年“里被有意无意地丢弃。剧团的运作乃至整个戏剧领域完全不顾及大众审美趣味,不顾及戏剧的娱乐功能,片面追求按照少数人的趣味裁定的所谓艺术性,正是十七年“占主导地位的戏剧方针。当今人不无羡慕地提?啊把?逑贰钡囊帐跎系木?裣缚淌保?剐枰?峒啊把?逑贰痹谝帐跎献非蟮模?谴印笆?吣辍狈⒄苟?吹墓笞迦の丁K?母?丛谟谝慌?骰?潭群芨呋蛘呤亲砸晕?骰?潭群芨叩闹?斗肿拥H瘟宋幕?姓?棵鸥涸鹑酥?螅?崧实匕凑账?切欧畹哪且惶鬃砸晕?堑墓笞迦の恫枚ū就料肪纾?苹盗吮就料肪缤ü?槔终庖晃?冉?⑵鹄吹挠氪笾诘木?窳?怠?/P>

在这个意义上说,十七年“的主导戏剧观念既与戏剧的本体相背离,又与戏剧的传统相背离。它要求戏剧承载过多非戏剧的政治与社会学功能,又在着力将戏剧抽离它生于滋长于滋的感性文化土壤,这样的观念与理论,本身就已经构成对中国戏剧或隐或显的破坏,同时还直接导向了文革戏剧。

对待传统的态度也是十七年“的戏剧观念里非常值得反思的方面。有关推陈出新“这一提法背后蕴含的复杂内涵,我已经在多篇专题论文中提及,③虽然我的观点目前还不为许多人认同,但我相信已经无需在此多做阐述。我只想重复一点,那就是十七年“虽然对传统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发掘与整理,在此方面有着任何一个时代均无法比拟的卓著成就,但是这样的挖掘与整理主要涉及的是文学剧本的挖掘与整理,在舞台表演艺术层面的传承这个更艰难也更重要的方面,并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是断断续续的。不连贯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演变,这项工作遭到越来越大的外在政治压力,直至中止。传统剧目的演出也是如此。十七年“里传统剧目的上演并没有完全停止,不过它总是在不停地经历着种种磨难。十七年“召开过数次剧目工作会议,其中最核心的主题始终是为了解决上演剧目贫乏“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量传统剧目的上演受到限制和抑止。相关的事件,包括50年代初各地的大规模禁戏,大跃进“时期各地纷纷规定剧团上演现代戏要达到相当大的比例,直至提出以现代戏为纲“,以及60年代开始禁演鬼戏“的风波,我们不难由此看到,其中已经清晰地表露出一条通往文革期间百花凋零一花独放的不归路。

[1][2]下一页

反思十七年”与中國戏剧的當代发展详细内容【4646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4026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