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的过程,出现以过价格双轨制为主的旧双轨制“,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新双轨制“在旧双轨制“的消失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延续和滋生,其存在导致在缺乏监督和大众参与的公共权力及其背景者,在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之间论文网,以及在国有企业的产权垄断定价和无序转让中寻租,并形成改革的两大阻力,正加大我们的改革成本,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但市场经济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双轨制必须以产权为突破最终并轨,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体制。
关键字:双轨制转轨与转型并轨
改革开始,是为了摆脱穷社会主义“的困扰,打破计划体制下产业结构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落。企业缺乏竞争。劳动激励不足与官僚寻租等症结,以结束短缺经济。解决温饱问题开始。后来理论上也在传统的指导思想中不断突破,如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最终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个改革发展过程中,实质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嫁接市场经济体制,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转型的过程。
本文中所说的并轨是指现在既有计划又有市场成分的双轨制“向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并轨;转型是指政府公共权力向适应市场经济方向的过渡,最终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合的政治体制。
一。价格双轨制
由于原有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突现出严重的弊端,因而迫切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长期以来,中国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形式,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严重低于价值,改革这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原来改革过程的方向设计是:除极少数重要生产资料外,绝大多数生产资料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但考虑到如果一步到位,担心全面实行(价格)完全市场化会引起过大的震荡,各方面难以承受,因此就存在计划和市场两套机制并行,同时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运行机制,这就是在1985年中国正式形成的价格双轨制。主要是包括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主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紧缺商品价格的双轨制,即同一城市。同种商品同时存在计划内。计划外两种价格的状态,国家计划任务内的实行国家牌价,超计划生产部分和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允许企业自销部分实行市场价格,这是经济体制转换时期新旧体制并存的反映。另外包括利率双轨制。汇率双轨制和其它广义价格的双轨制,这都是从过去单一的计划价格转向未来的有控制的市场价格的过渡措施。
同一商品中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其利弊都很明显。其有利方面表现在:1。能刺激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2。促使生产资料使用企业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3。搞活生产资料流通,使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及一部分国营企业能通过非计划渠道取得全部或部分急需的生产资料。其弊端表现在:1计划外冲击了计划内,计划合同任务难以兑现。主要表现为企业将部分计划内产品在计划外销售获取利益。2。在存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及部分计划价格严重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的情况下放开生产资料价格,没有国家的强制定价,会引起价格猛涨。3。引起市场秩序混乱,流通环节大增如全民经商“,滋长投机倒把和腐败现象。因为存在两种价格,并有相当大的价格差,造成可以计划调拨商品的部门和个人有寻租机会或成为寻租对象,也就是所说的官倒“。因此要去弊存利,必须创造条件使两种价格水平接近,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格单轨制。
众所周知,旧双轨制“(价格双轨制)从孕育。出台到淡出,给我们的记忆带来了不幸,那些属于先富起来的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合法非法地都拜双轨制“之赐,少部分官员也从旧双轨制“中寻找到了腐败的温床(钟伟,2004)。据当年胡和立一份非常有震撼力的研究报告显示①,仅仅在1988年,控制商品的价差总额在1500亿元以上,银行贷款的利差总额在1138。81亿元以上,进口所用牌价外汇的汇差总额在930。43亿元以上,这三项合计的价格双轨制差价就在3569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0百分号!这也是出现的是在上一世纪末的权力腐败“(如官倒“)问题,引发在自由派“知识分子与新左派“知识分子之间的论战,在民间也出现强大的反对声音的原因,并引发政治风波。虽然使改革的走向出现了向左转“的势头,但最终使价格双轨制基本实现并轨,官倒“现象失去了大部分寻租的价差“。
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旧双轨制“的淡出,除了能保持国有企业占主体成份外,还培育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也使绝大部分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经市场化了,各种商品和得到极大的丰富,使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的时代。
二。新双轨制“
旧双轨制“已经另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我们还算是幸运地收获了比代价更为繁华的果实“。而新双轨制“的出现,是在旧双轨制“的衰亡中不断滋生形成,被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所掩盖。随着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改革得益群体与弱势群体悲凉命运的巨大反差的加深,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激烈争论中而被人们所揭示和认识,但实际上部分是在旧双轨制中的延续,双归制并没有真正消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市场要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大部分的一般性消费商品和服务均已经市场化,而对于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仍未真正市场化,市场发展则相当滞后,其价格受到严重的人为扭曲。使公共权力和有公共权力背景者可以在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之间获取巨额租金。主要表现有:
1。资金价格管制和资金配置失衡。如扭曲利率市场价格,利率不能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受行政管制,以低于正常使用价格的资金通过银行再流向贷款量最多的国有企业及其它有相关背景的企业(如自有资金不足需大量支持房地产企业等),使存款人的利益受损;
2。用地制度扭曲的市场化和征地制度明显的权力寻租化。如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所设计的征地。补偿。批租“制度,为政府及有其背景者滥用公众利益“之名而损害农民利益在法理上大开方便之门,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低价征用“后高价转让和国有土地划拨后获取巨大收益;
3。劳动力价格的恶性竞争和资方利益的难以撼动。如工人工资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长期低下,近十年无实质增长,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劳动保护欠缺,灾难事故不断发生,更有长期对农民工“甚至是全体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欠帐;
4。国有企业垄断定价和无序转让问题。通讯。能源。电力和交通等类型国有企业通过行政垄断价格在民众中取得收益,如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从1998年到2003年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4951。2亿元,增长了22。2倍,2004年1-11月实现利润6970亿元②,那么在六年时间利润就增加了超过33倍,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7家公司实现的利润,就占到了全部中央企业利润的78百分号,其中6家是国家垄断的石油石化和电信行业③。这种利润的来源是高度集中的垄断,也可以说是对企业所有者实行垄断价格而来的,因为这些企业是全民所有“,但其产品及服务大部分来源于企业所有者“的中国公民的消费,出现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剥削“企业所有者的现象。另外,就是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转让无序,权力与资本在缺乏大众参与下实施的国有企业改革,造成一定意义和数量上国有资产流失,并形成既得利益阶层和弱势阶层。
据统计,新双轨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每年至少在11500亿元[钟伟,2004]。而胡鞍钢通过论证计算,从1994年-1998年,由于双轨制下存在的腐败损失,包括各类税收流失性腐败损失。大规模的非法经济导致黑色收入“。腐败造成大量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流失。行业垄断造成大量的租金损失,仅仅以上四种主要类型的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水平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元-12570亿元之间④。
新双轨制“的延续滋生及其带来的巨大代价,是人们开始所料不及的,更形成了多年来中央靠金融,地方靠土地,非公经济靠劳动力“这种形式的掠夺经济“,也是钱颖一教授所说的坏的市场经济“(钱颖一,2004)。钱颖一教授指出:我们发现坏的市场经济共同的特点是对两种掠夺约束不够,第一对私人掠夺约束不够,也就是说政府该做的事情它没有做。第二,对政府包括通过政府权力的掠夺,往往是政府的原因,也就是说它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政府的权力大,必然会导致这类情况出现。
经过二十多年多年的改革,最终使原来的价格双轨基本实现合并,却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延续和滋生新的双轨制。虽然中国的改革凭借此实用主义的态度取得了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并被总结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典型,更被国外学者认为是有别于华盛顿共识“的北京共识“。但是,却产生众多的。不可遏制的腐败现象,也导致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扩大,产生命运悲凉的弱势群体。最终暴露出来的实质是_转轨过程中的艰难转型。
三。艰难的转轨与转型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我们不再讨论是不是计划和市场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要避免坏的市场经济,走向好的市场经济。目前首要的是约束政府的掠夺,包括权力过大造成的腐败。最后是走向好的市场经济。“(钱颖一,2004)。但现实问题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转轨时期的经济运行同时承担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任务,也同时包括公共权力的转型,即在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的转轨的同时实现政府的转型,具有转轨一转型“的双重内涵,建立好的市场经济“并非一帆风顺。中国所特有的渐进式改革,在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的转轨过程中,导致双轨制下所出现的腐败和收入不公等社会问题,更导致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更新转换和政府公共权力的转型十分艰难这种特有现象。
由于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市场因素始终是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而引入的,市场框架是在强大的政府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并需要在此框架上不断修正完善,公共权力的影子随处可见,使制度既有市场的特征又有计划的特征,更形成了社会分配比真正的市场经济甚至以往的计划经济存在更大的不平等。其特征如下:
1。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及既有市场的特征又有计划的特征的双轨制下,国家公共权力一直主导资源配置,包括支配着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人们的消费资料。
2。由于国家公共权力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支配(分配)权,形成了依附于这种权力的庞大群体。如政府官员(包括一般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员)。不属于公务员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国有企业职工等。这些依附于分配权力的群体实质是原有体制的得益者(相对于占大多数人口比例的农民来说),至少是受保护者,他们一直在计划体制下享受“着比最低层人群(农民)相对要好的待遇。
3。双轨制是既有市场的特征又有计划的特征的不彻底的改革,必然导致依附于权力获益的群体的最终分化,并且利益对立。也就是支配着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权力通过权力(和权力背景)寻租双轨制下存在差价租金“来获取利益,并形成一定数量的权贵阶层“,并再继续寻求权力来保护和强化自己的利益。而缺少权力及权力背景的则因财富资源被权力控制或相当部分被瓜分,原有相对平等的现状被打破并且差别不断扩大,其利益受损而变成了弱势群体,尽管今天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已超过计划经济时代,但同当时相对公平的无差别幸福感甚至相对于其他群体(如农民)有优越感对比,要优于今天落差巨大的不幸感。
因此,既有市场的特征又有计划的特征的不彻底的改革的制度,存在更极端的分配不平等,其根源在于在计划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还没有同步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缺乏公众的参与,公共权力主导资源配置仍未得到有效监督与制衡而导致财富向少数人倾斜,使在原来体制中的共同得益者分化成既得利益群体和弱势群体这两大对立的群体,并形成进一步改革的两大阻力:一是公共权力和有公共权力背景者的既得利益群体,千方百计要维护和强化他们的既得利益,不希望进一步改革使他们的权力及利益失去。二是多年改革形成的弱势群体,他们未能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而对现有改革从心理上和现实行动上加以抵触。
具有难以名状意味的是,现在需要被改革的已经是多年前改革的推动者,更是对深化改革的拒斥者“。就造成了现在的改革难以进一步的深化,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的转型难以进一步推进的根本原因。
[1][2]下一页
转轨与转型及双轨制的并轨【4933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40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