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以来,诸子学勃兴,以子证经“的学术传统被打破,老子及先秦道家学统得到重新审视。百年间围绕老子其人其书和五千言“真谛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老子文学研究虽寂寞却也成绩斐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对老子的文体形式。情感内涵。艺术特色与文章风格等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论文网对20世纪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了评说和瞻望。
关键字: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评
20世纪初,诸子学兴盛,以子证经“的学术传统被打破,老子及先秦道家学统得到重新审视。本世纪的老子研究大致上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了几次热烈的讨论:一是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生平里籍考证。篇章辨伪及校注,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探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充满着辩证法的智慧,深不可测,因而,五千言“的真谛,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老子其人其书扑朔迷离,纷纭之议两千年,迄今也很难说已真正解决,但是老子成书当晚于论语,定稿约在战国初期;全书思想理论一贯,文体文风一致,大体出于一人手笔,则取得了大致一致的意见。较之于哲学思想研究的繁盛,老子文学研究尤其是散文艺术研究要寂寞得多。80年代以前除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单列老庄“一章略加论列外①,大多只是只言片语的涉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80年代以后随着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老子文学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出现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纵观20世纪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形式。艺术特色和文章风格等几个方面。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瞻望,以期对未来的老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文体特性研究
老子虽为语录体却无对话与场面描写,也无设教授学的痕迹,是更为纯粹的立意“。见志“之作。今本老子八十一章,结构完整,文辞精练,大体有韵,体近诗歌,加之玄之又玄“的哲学思想,使五千言“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对老子诗性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鲁迅指出老子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1](第三篇老庄),认为其之所以讲究用韵,是为了供人诵读传记。张振镛认为:其文理精而词简,整齐而有韵,盖冲口而出,自有声律“,认为老子用韵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发之于天籁,本之于自然“的结果[2](P32)。柳存仁认为其书为有韵口诀体“[3](P64)。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老子的诗体特征,然而声韵律调却是诗歌的基本特性之一。惟钱基博谓老子辞以简隽称美“,意以微妙见深“,其文缓而旨远,余味曲包“[4](P30),似含有诗意品味的意味。朱谦之对老子用韵研究用力甚勤,在所撰老子校释中专列老子韵例作专题研究,并独有心得:余以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学诗也。既曰诗,即必可以歌,可以诵;其疾徐之节,清浊之和,虽不必尽同于三百篇,而或韵或否,则固有合于诗之例焉无疑。“[5](P313)至此对老子诗性特征的认识已趋明朗。任继愈称之为哲理的诗篇“[6]。陈鼓应亦认为:老子五千言,确是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7](P7)
对老子诗性特征的系统深入研究当在80年代以后。汤漳平论〈老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8]认为,老子是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哲理诗“,不但是继诗经之后,楚辞之前的一部重要诗作“,而且是诗歌史上的鸿篇巨制“。汤氏并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对老子作了评说:作者采用诗的形式,以简洁的文字,流畅而富于音乐美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章沧授认为老子散文的显著特征是诗歌化“,表现为押韵独密,音韵悠扬“,长短变化,错落有致“,词约义丰,生动形象“,多用复叠,尽理穷义“[9]。陆永品虽然认为不如说它是哲理散文诗更为确切“,但作者的论述仍然是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展开的:运用音乐的旋律,轻松的笔调,来阐释枯燥乏味。窈冥深邃的哲理“,言辞简要,旨意深远“,能够引起人们的兴味“,既是诗,又是歌,读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10]。一些研究者还从创作和接受的角度探讨了老子所具有的诗的意境“。朱俊芳认为老子是以纯熟的诗体写作的“,它将哲理与诗,精妙地熔为一炉,铸成一种亘古不衰的艺术魅力“,既具有朦胧的诗意“,又具有深厚幽远的意境“,因而它不仅具有思辨的说服力,更有美的感染力“[11]。李严认为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的开端“,老子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象化和形象化的创作手法“,是创造朦胧美的能手“[12]。许结认为老子是以诗人的情感与形象去表现哲思“,在创作上,老子对‘’或‘人道’的探究首先充满着诗人的情感,而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老子运用比兴手法将宏深的哲理转化为形象,以表达精微玄妙的内心世界“[13]。许结另撰有〈老子〉与中国古代哲理诗一文[14],探讨了老子五千言作为哲理诗的特色及其影响,认为构成老子作为哲理诗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处处表现出形象化的情节。抒情性的描写和深婉的理趣美“,以及老子带着诗意的微笑融自然。人生。艺术于一体的审美意境“,并指出,以诗寓理,于自然中悟道豁情。探索人生哲理,在情景意兴中蕴藏机锋理趣,这些老子哲理诗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基本精神,对后世的哲理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老子独具特色,虽是文的形式,却有诗“的风致,然而是否即可迳称之为诗“?有的研究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陈柱认为:老子多对句矣,多韵语矣,然仍不可便谓之韵文,便谓之骈文也,谓之骈文之祖可耳。“[15](P32)詹安泰认为应称之为诗文骚赋的混合体“[16]。谭家健称之为散韵结合的格言体散文“。[17](P89)张松如也指出:老子是在做诗吗?以其用韵语,也可以作如是观吧。……但一不入乐,二少抒情,吾人只得于惊叹其超凡的智慧中,领悟出丰富的诗的乐趣,难以风雅。骚赋相比附也。“[18]蔡靖泉〈老子〉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一文[19]认为:就整体言,老子应归于散文类,故不妨称之为‘诗化散文’“,老子有着较高的艺术性,的确可以称之为精妙的美文。“老子有机地糅合中原和楚地的语言艺术形式而成的诗化散文,一方面将春秋以前韵散结合的语言艺术形式发展到极致,另一方面也宣告了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转化的完成。“[19]我们认为,先秦尤其是春秋诸子大多具有良好的诗学“修养,为文多用韵语与偶句,然而说其具有诗味“尚可,直接称之为诗“则难免削足适履。实际上,称老子为诗“的研究者,在阐释其艺术特性时,又往往自相矛盾,多是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立论。凭心而论,老子在哲学概念与语言选择的困难中与文学“不期而遇,诗情。哲理。文思。玄言,熔铸为一,从而把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大道之精微,用可道“的方式会意于它的不可道“,老子贡献于后世文学“者,正在于哲理与文思的会通处,可谓先秦文章中的别一体,很难于散文“或诗“的发展线索上为其找到准确的位置,因此,对于老子做出符合实际的文体定位,需要谨慎从事。
二。现实关怀与情感内涵研究
老子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为其哲学根基,以无为“。不争“为处世准则,然而老子并未忘怀世事。鲁迅独具慧眼,认为: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欲治天下。“[1]老子文多愤辞“的忧世之言和欲治天下“的救世之心为当代学者所认识,研究者大多是从现实关怀与情感投入两方面进行探讨。
汤漳平认为:老子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最少宗教迷信色彩“,是对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8]。陆永品亦发表了相同的意见:古代文学,从诗经开始,就深深地扎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上,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和批判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的优良传统。老子的散文也继承的这个特点。“[10]朱俊芳认为,形成老子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深沉的批判现实的精神,指出:老子的许多言词诗章都是关注社会人生的,对现实社会中许多至关重大的大小问题发表深刻见解,抒发愤激之情“,老子所表现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对后世的叛逆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11]蔡靖泉对老子文章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作了具体分析,认为老聃疾伪求真,所著老子充分反映出他对真实的执着追求,真实地描写生活,如实地批判现实,既是他求真精神的具体表现,又是他作品的艺术特色的鲜明体现。“[19]显然,研究者对老子现实品格的挖掘,不过是传统君人南面术“之说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另种说法。老子以五千言之精妙,表现了囊括天人。包孕万象的心胸,眼冷心热,于表面的虚静“中蕴含对现世的执着关怀,仅以现实主义“一语论之,终显流于皮相,因此,如何认识老子的忧世之言与救世之心,尚须深入地体察与感悟。
老子所重在自然,有情之我“于五千言“中似乎是不存在的,然而老子以虚静自然的人生理想与现实社会碰撞,因理想人格被否定而激发起愤世之情,五千言“乃以天地之无情“看待人间之有情“,发而为文,又时时于精微中吐愤辞“,于玄妙中露真情。80年代以来的研究者对此也作了一些探讨。蔡靖泉认为:老聃之所以作老子,正是其愤世嫉俗的丰富而强烈的感情所激动而不得不发“,老子在抒情之时,往往因感情强烈而不由自主地将自我融入作品中直抒其情,从而鲜明地展现出自我形象“,甚至从中可以看到老聃那忿懑之极的音容和表情“[19]。朱俊芳认为:老子以叙事。抒情。议论多种方法,刻画了老聃复杂而鲜明的形象“,他坚执理想而遗世高蹈,既是一个古之博大真人“,又是一个充满愤世之情的忧世疾俗的士者“。[19]李严则对此作了更带学理性的阐述:老子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在对哲理的阐发中渗透着抒情性“,哲理为感情所浸透,与感情相融合。作者以其蕴含哲理的感情感染读者,使读者在体验其感情的同时,接受其哲理。“[12]老子以五千言精妙,将自然与人生囊括其中,包含着对宇宙本体。天人关系。社会现象的深沉思考与热切关注,研究者论述的范围仅局囿于社会现象这一层面,而老子于宇宙人生的永恒性的关照中所融含的太上忘情“之情“,将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三。写作艺术研究
老子倡言绝圣弃智“。美言不信“,似乎不像儒家孔孟那样重视语言表达,罗根泽即认为:老子既然反对美,反对言,则借助于美与言的文学,更不必说了。“[20](P60)老子诚然无意于沉思翰藻,然而正如鲁迅所云: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五千言精妙凝练,表现出高度的语言写作技巧则是无疑的。鲁迅所谓: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1],即是指其无心为文,自然成采而言。明人朱得之老子通义有云:非善辞章者不能为老子。“对于老子的辞章“之善“,研究者的探讨基本上集中在语言修辞技巧。声韵和审美效果几个方面。
关于语言修辞技巧,研究者普遍认为老子在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上独具特色。汤漳平认为:大量使用形象性的比喻,从而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他的哲理“。[8]陆永品亦认为,老子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来阐发哲理,赋予虚无缥缈的自然道论以形象化。具体化。“[10]章沧授对老子的语言修辞手法作了更为全面具体的研究,认为老子在句式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他善于使用排比。对偶。连锁。递进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文章重点分析了排比和对偶两种句式:老子中的排比句数量多,格式齐备,形式灵活,运用巧妙,这些排比句的运用,既使论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若悬河飞泻,注而不竭“;老子大量运用对偶句,这些对偶句以整齐的句式有机地错置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令人启迪无穷。“章文对老子用喻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指出: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有时如江河尽泻,一气贯通,有时又像逆流回旋,顿挫抑扬;有时若短兵相接,锋芒毕露,有时又含蓄不露,回味无穷“,这些活泼动人。丰富多姿的比喻,给老子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9]文章梳理有序而持论平和,在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蔡靖泉从散文艺术的角度对老子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它的句式往往随言理抒情的需要而自由组成,一章之内是三言五言不定。七言八言相杂,较之当时已经形成参差错落风貌的楚辞更加散文化了“,明显地表现出散文的特征“,因为长短不一的句式交错出现在作品中,其形式便有参差变化之妙,其语气也有起伏顿挫之感,自然亦能够更加自由而充分地抒情,更加明晰而透彻地说理“;老子中比喻不仅仅是一般的举他物以明之“的修辞手法,而是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想象表现为联类无穷的思维运动,使比喻具有联想功能,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抒情色彩。[19]
老子句式整齐,不仅用排比而且多用韵语以齐其句。密其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显得十分突出。对于老子用韵,自宋代起,不少学者通过与易。诗经。楚辞音韵的比较,进行了深入研究,所及范围包括韵例。韵部。韵谱等,属于音韵学的范畴,关涉散文艺术者无多。朱谦之老子校释,每章后有音韵“一目,罗列众说,间出已见,多有对其艺术效果的抉发,朱氏认为,若不知其用韵,则不但不达五千言铿锵之妙,且不足以语诸子之文矣。“[5]因此,论及老子艺术的论著,鲜有不及其音韵之美者。汤漳平认为,老子不但文体兼有诗。骚的特点,其用韵亦是融合了二者而成,语音节奏和谐,合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8]章沧授认为,老子八十一章几乎章章押韵,押韵不仅多而密,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变换灵活。有一句或数句一转韵的,有一章一韵到底或一章数韵的,还有句中。句首。首尾。双声。叠韵等韵例。这些韵句‘随语成韵,随韵成趣’,可歌可诵,金声玉振,韵味悠长“,加之老子句式长短变化,错落有致,造成了音节的抑扬顿挫,缓疾协律,既有形式参差之美,又有明快雄健的节奏美,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9]李严也探讨了其音律之美,认为老子五千言大都排列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有些文字虽然表面看似乎参差不齐,但是有很强的韵味贯穿其中,情调与音调契合,内在的韵律美跃然纸上“,因此,老子在音乐性上内容与形式统一,寓情。理于声,以集中意义。强调感情,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12]
另外,在有关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的论著中,还涉及到了老子五千言的结构特征。总体风格及其成因等诸多方面,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相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研究来说,其文学研究论著不多,领域不够广阔,论述不够深入;加之理论的陈旧和思维方式的僵化,老子深广的审美意蕴和独特的散文艺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掘发,因此,新世纪的老子文学和散文艺术研究仍将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领域。
注释:
①本篇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原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中山大学讲授时改题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改用今名,此前未见正式发表;收入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9卷。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柳存仁。上古秦汉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
[4]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前国立师范铅印本,1939,北京:中华书局,1994。
[5]朱谦之。老子校释[M[。龙门联合书局,1958;北京:中华书局,1984。
[6]任继愈。老子今译[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价[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0,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汤漳平。论<老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J]。中州学刊,1981(2):115-120。
[9]章沧授。论〈老子〉散文的艺术特色[J]。安庆师院学报,1985(1):61-67。
[10]陆永品。老子的散文[J]。齐鲁学刊,1982(2):68-72。
[11]朱俊芳。论〈老子〉的艺术魅力[J]。沈阳师范学报[J]。1987(4):62-67。
[12]李严。老子的文学特质述论[J]。佛山科学技术学报(哲社版),1998(1):86-91。
[13]许结。从创作看老子的文艺思想[J]。中州学刊,1992(3):81-91。
[14]许结。〈老子〉与中国古代哲理诗[J]。学术月刊,1990(2):58-64。
[15]陈柱。中国散文史[M]。商务印书馆,1937。
[16]詹安泰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7]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8]张松如。〈老子校诂〉商兑[J]。社会科学战线,1992(4)。
[19]蔡靖泉。<老子>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J]。荆州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3):45-49。
[2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初版,商务印书馆1943年重排本。
AReviewofResearchonProseArtofLaoZiinthe20thCentury
NIEYong-hua
Abstract:Sincethe20century,Laozi’antecedentsandphilosophywasstudiedextensivelyinthe20thcentury。LiteraryresearchwhichwasoneoftheresearchfieldsonLaoZiachievedmuchbutfailedinsomeaspectsinlastcentury。InthisessaytheproseartofliteraryresearchonLaoZiisreviewedbrieflyinthreeaspects:stylecharacter,sensibilityconnotationintension,andskilloflanguageandstylecharacter,etc。Itsachievementandfailureisreviewed,andprospectedfortheresearchinthe21stcenturyisalsomentioned。
Keywords:LaoZi;ProseArt;Research;Review。
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要【6507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4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