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今本文子中的老子曰“的问题
今本文子以老子曰“开篇是贯通全书的特色,也是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的关键性差别之一,这里的问题在于老子曰“出现的时间。
王利器先生认为,文子一书添加老子曰“字样,盖自开元年间始也。他的证据是日本古钞本群书治要及日本天明五年尾张国刻末,其引论文网文自章头提行另起者,率未冠以老子曰“字样。而唐玄宗时敦煌卷子中有老子曰“出现。
笔者认为,老子曰“这种格式的出现是比较早的。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北魏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文子的身世似乎非常明晰。前人已证文子与计然是孑然不同的两个人,而李暹文子传所言文子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和今本文子以老子曰“为主的形式以及为十二篇的结构正相吻合,郡斋读书志又曰: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已于今篇次同,其析之欤?“是不是李暹造作了一个新的文子而又借为文子“立传来掩人耳目呢?无论如何,李暹所见到的文子已经和今本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老子曰“与老子遗言“互为注脚,无可辩驳,它出现的下限,应该是李暹见到文子的年代。郡斋读书志中说:李暹师事僧般若支流,盖元魏人也“。群书治要本为各种书籍的节录和摘要,把那些明显不属于道德经范围的内容收录其中,而去掉老子曰“子样最自然不过。
曾达辉先生认为,文子在南北朝和唐初尚有异本,到唐代天宝元年(742)封文子魏通玄真经後,老子语录形式的文子便定于一尊。(8)笔者深以为然。李唐王朝在很长时期内以道教为国教,唐太宗尊老子为李氏始祖,唐玄宗封文子为通玄真经之外,还把文子和老子。庄子。列子一道列入科举教育体系,并置博士。助教。学生员讲习这些经典。文子在唐代受到了空前的推崇,这肯定和它通篇皆有老子曰“有极大关系。
还有些学者通过今本文子所引老子之言接近于马王堆帛书本甚至郭店竹简本而证明今本文子的早出,但是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今本文子和淮南子相对应的上下文中,淮南子引用老子的哪句话,今本文子就引用哪句话,只不过个别字词略有出入而已,而且往往是关键的语词都和通行本(王本)一致。如前文所述,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一致的地方,如果淮南子没有引老子而今本文子引了老子,往往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由此更可以证明今本文子的抄袭。
五。关于文子被引用的问题
笔者一直以为淮南子也有可能称引了古本文子的一些内容,但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先秦至汉初思想资料的汇编,很多内容在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甚至论语中找到源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竹简文子和淮南子之间的一些直接关系。
0198以壹异,知足以知权,疆(强)足以蜀立,节□
竹简文子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财,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素书·正道
苟行以伪,则其知足以移众,强足以独立,此奸人之雄也,不可不诛。
说苑·指武
明于,察于地理,通于人情。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知足以知变者,人之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者,人之杰也。
淮南子·泰族训
明于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惠足以怀远,智足以知权,人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信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人俊也。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守职不废,处义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人豪也。
文子·上礼
这些材料相互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淮南子综合了多种材料,而今本文子在和淮南子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出现了几处纰缪,首先是漏掉了信足以一异“,其次是豪“。杰“的顺序颠倒。再有是以明于天地之道“概括明于,察于地理“,以及者“。而“等虚词的省略等细节上的差异。今本文子智足以知权“和竹简文子一致,但是又漏掉了强足以独立“。这种情况说明今本文子和竹简文子异大于同,而今本文子和淮南子却是同大于异,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需要考虑一种情况,就是0198号竹简不是古本文子中的内容,而是类似于一起出土的儒家者言“。不管怎么样,它的内容为淮南子所部分称引是可靠的,但比照之下,还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十)中列举了文子被诸多文献所取“的情况,李学勤先生业已指出,这些古书都没有明说征引文子,究竟是谁袭取谁,难于证实。有些文句是流行的格言,也可能为大家所共用。然而,参考文子中的上下文,和淮南子加以比较,并核实其他的文献,我们发现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抄袭是难以翻案的。
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王氏认为荀子取之。
这句话在今本文子·上德中是第3章第5小节,该章共有92小节,其中前16小节完全见于淮南子·说山训,后面的76小节完全见于淮南子·说林训。淮南子的材料来源众多是公认的,但淮南子一般保持了所引用材料的原貌,而在今本文子中,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老子曰“。王氏提到的这句话在荀子·劝学。大戴礼记·劝学和史记·龟策列传都出现过,这些文献中珠生渊“都写作渊生珠“,淮南子·说山训和荀子。大戴礼记都有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抑秣“的典故,但是淮南子又添加了其他的很多典故,这些典故在今本文子中一概没有。但是淮南子·说山训最后的结论: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蚯蚓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上食咘堁,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在今本文子中也是连续的两节(也可以看成一节),只是个别文字不同。这种情况说明,今本文子的抄袭在上下文的对比和多种文献的参照下更加清楚。
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文子·上德)王氏认为郑昌取之。
汉书·盖宽饶传:记载郑昌上书颂宽饶之言: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盐铁论·崇礼记载贤良之言:故春秋曰:‘山有虎豹,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士,边境为之不害’也。“风俗通义·正失:传曰:山有猛虎,草木茂长。“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盐铁论载此文,以为出自春秋,当是春秋的今文家说。汉人引传,往往冠以本经的名称,这是当时的通例。“盐铁论的编定和盖宽饶的活动时期都是在汉宣帝时期,盐铁论的编者桓宽又是治春秋的专家,(见汉书·郑弘传·赞)他所指出的出处应该是非常可靠的,换言之,郑昌所引用的也肯定不是文子中的话。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解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文子·上仁),王氏认为枚乘取之。
汉书·枚乘传枚乘谏吴王之言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枚乘之言在说苑·正谏中被完整引用,流传极广。淮南子·泰族训是化用了枚乘之言,而文子·上仁却是抄袭了淮南子·泰族训。因为铢铢“。寸寸“在淮南子·泰族训是单声词,在文子·上仁也是单声词,文子·上仁中的这句话以及上仁中的这一章完全见于淮南子·泰族训。其中,淮南子·泰族训有关章节中的孔子之语和黄帝之言,在文子·上仁中都被当成了老子曰“的内容,而淮南子·泰族训所引黄帝之言: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等内容又见于吕氏春秋·应同,相比之下,淮南子·泰族训是引用吕氏春秋·应同,而文子则是直接抄袭了淮南子·泰族训,并作了篡改。
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文子·上德),王氏认为汲黯取之。
汉书·汲黯传记载汲黯对汉武帝之言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颜师古汉书注已经指出这句话是出自曾子的,王应麟认为汲长孺学黄老之言,用文子之语,颜师古注应当重新考虑。而王先谦认为颜师古注应当是有依据的,不能因为世传曾子没有这句话怀疑颜注。李学勤先生补充说,这句话也见于淮南子,汲黯所说也可能源自淮南子。而就是文子·上德这段与淮南子对应的文字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出今本文子抄袭淮南子的铁证。
老子曰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仰视屋树,退而目川,观影而知持后,故圣人曰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
文子·上德
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壶子,观景柱而知持后矣。故圣人不为物先,而常制之,其类若积薪樵,后者在上。
淮南子·缪称训
老子曰学于常“一个曰“字如何暴露了造作者的粗糙且不论,观影而持后“在列子·说符中是子列子学习壶丘子林的内容,在淮南子·缪称训中同样保留了列子学壶子“的字样,在今本文子中却被一起作为老子曰“的内容。而文子·上德第一章中故其身治治者“在淮南子·缪称训第一章中是故其心治者“,联系上下文,当然是心“字是而身“学非。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
临河欲鱼,不如归而织网“(文子·上德),王氏认为董仲舒取之。
董仲舒对策曰:古人有言,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汉书·礼乐志退“作归“。)淮南子·说林: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而织网。“这句话显然是一句古老的格言,董仲舒和淮南子都予以引用,说董仲舒引用了文子中的话没有根据。
用兵有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义兵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文子·道德)王氏认为魏相取之。
汉书·魏相传记载魏相元康年间上书谏出击匈奴: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也。“
魏相所引之言可以说是出自文子,和竹简以及今本都大体一致。吴子·图国也把起兵的性质分为五钟: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淮南子·兵略也有:五兵不历,天下莫之敢当“之语,其中的五兵“是五种兵器。但文子所讲的五兵“的具体内容,又不见于淮南子。
欲治之主不世出“。(文子·下德)王氏认为王吉取之。
汉书·王吉传记载王吉上疏谏昌邑王刘贺之言:欲治之主不世出。“这句话又见于淮南子·泰族,说王吉引用了文子中的话也是没有根据的。而且今本文子·下德该章内容以及与之连续的第一章的内容,几乎完全见于淮南子·泰族训,语句的顺序都毫厘不爽,我们只能说是文子·下德摘抄了淮南子·泰族训。
文选(卷四五)引班固答宾戏: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王氏认为是班固取自文子。
这句话非常著名,而且著作权“一般就是属于班固的。今本文子·自然有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之语,又见于淮南子·修务训,和班固所言主谓颠倒。也就说,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一致而和班固所言不同。
老子曰:……神农形悴,尧瘦臞,舜黧黑,禹胼胝,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传卖,管仲束缚,孔子无黔突,墨子无煖席,非以贪禄慕位,将欲事起于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也。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不勤,思虑不困,于事求赡者,未之闻也。
文子·自然
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观之,则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转鬻,管仲束缚,孔子无黔突,墨子无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
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霉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胑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闻也。
淮南子·修务训
对比一下以上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还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修务训,把淮南子·修务训中的两层意思变成了一个意思,而且淮南子·修务训中明确说:闻传书曰“,而在今本文子中都成了老子曰“,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
汉书·刑法志曰: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王氏认为取自文子。
文子·下德有文之所加者深,则权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之语,淮南子·缪称训作是故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行者远;义之所加者浅,则武之所制者小矣“。实际上,文子·下德有关章节的内容和淮南子·兵略训中的部分内容相对应,还是可以看出文子·下德的抄袭痕迹,汉书·刑法志讨论文德“与威武“的关系,文意顺畅,即使是引用了有关古籍,也是作了修正,而不像今本文子那样专心“地抄袭淮南子。
人之将疾,必先厌鱼肉之味;国之将亡,必先恶忠臣之语“。王氏认为越绝。刘子取之于文子。
传世本文子·微明厌“多作甘“,治要作不甘“。越绝书·德序外传记:传曰:‘人之将死,恶闻酒肉之味;邦之将亡,恶闻忠臣之气。’“太平御览卷七三八引为尹子之语,太平御览卷四五九及艺文类聚均引为晏子之语,甘“并作不甘“。这句话不见于淮南子,究竟出于何处,是难以确定的。
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文子·符言)王氏认为明德后取之。
明德后即汉明帝刘庄皇后马氏,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建初二年,明德马皇后报汉章帝曰: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文子·符言该章主体内容完全见于淮南子·人间训,
老子曰: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众人皆知利利,而不知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故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掘藏之家其后必殃,夫大利者反为害,天之道也。
文子·符言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禽于晋阳,申叔时教庄王封陈氏之后而霸天下。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人间训是讨论三危“的问题,并举了大量例证,文意连贯,而在文子中所有例子一概没有,而提出了讥。危。微“的问题,淮南子中的病病“在文子中成了不知病病“,造成了文意乖悖。同样可以证明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
三国志·吴·陆抗传: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王氏认为陆抗取自文子。
文子·上礼: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制愚,智同则有数这禽无数。“与淮南子·兵略训基本一致,而淮南子·兵略训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前后连贯,申述用兵时必先脩诸己,而后求诸人“的原则与方法,并说: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今本文子的主题则是以奇用兵“,内容简略,前后脱节,并说:以未治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应火,以水应水也。“显然,是文子把淮南子中的己“改成了以“,这种改窜同样证明了淮南子被今本文子抄袭的情况。
何休注春秋,用乳犬攫虎,伏鸡搏狸“之语。(公羊解诂·庄公十二年)王氏认为也是取自文子。
文子·上德乳犬之噬虎,伏鸡之搏狸,恩之所加,不量其力。“又见于淮南子·说林训。因为文子这一段的内容绝大部分都见于淮南子·说林训,我们同样有理由推断是文子抄袭了淮南子。
孙星衍问字堂集·文子序以为范蠡遗文种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语出自文子,也是没有根据的。
今本文子·上德篇虽然有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之语,但这句话在淮南子·说林训中同样能找到。实际上,前文已述,上德篇中绝大部分类似格言。警句的内容都能在淮南子的说林或说山中找到,我们同样有充分理由证明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
比如淮南子·说林训引庄子·胠箧之言唇竭而止寒“,在今本文子中变成了唇亡而齿寒“,道以无有为体“之语在淮南子中是魄“与魂“的对话,说山训中这个对话层层递进,被摘抄以后则看不出原来的递进关系。举枉与直“一说在说山训中又是孔子说季孙氏之言,今本文子同样删掉了对话的主人公和其它一些内容。可见,抄袭的痕迹是掩盖不了的。
总之,两汉时期,只有魏相引五兵“说可以确定是引用了文子,淮南子也有可能称引了古本文子中的内容,而其他的绝大部分材料只能证明淮南子取材的广泛性,仔细对比一下,也可以进一步证明今本文子的抄袭行为。至于韩非子·外储说齐王问文子曰“的内容,笔者已辩明它不可能是古本文子中的内容。
刘子也引用了淮南子中的很多资料,说明淮南子在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受到注意,并不是个别的现象。但刘子对淮南子的材料都作了消化,成为自己立论的有机部分,而今本文子却基本上是搬运工“式的抄袭,比较一下刘子。淮南子。今本文子有的资料,不难发现今本文子还是和淮南子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只有在个别地方的个别字句类似于刘子,更可以证明文子抄袭淮南子的事实,我们实在无法替它开脱。
李厚诚先生最近撰文,列举了大量提到文子其人和引用文子其书的文献,认为文子与淮南子二书相近部分,可能有共同来源,批评了不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就是淮南子抄袭了今本文子“的逻辑预设“。(9)实际上,提到文子其人和引用文子其书是两码事,而且,汉代引用文子的材料,只有魏相的一些言论较为可靠。魏相所引用的资料在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中都能找到,但不见于淮南子。而文子被明确和较为频繁地引用,已经是魏晋隋唐时代了,但被引用的内容绝大部分又见于淮南子。这种情况,也正好可以说明,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抄袭完成于魏晋时代。而文子与淮南子二书相近部分,可能有共同来源“这样的逻辑预设,忽视了今本文子与淮南子不是一点。一篇相近,而是今本文子近80百分号的内容都能从淮南子中找到原文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六。淮南子和今本文子如何对应
今本文子·道德篇,问答部分和非问答部分相互间隔。问答部分和淮南子没有干系而和竹简文子相对应。非问答部分全部见于淮南子而和竹简文子没有干系。正如胡文辉先生所言,这里只有一种可能,即今本文子是以古本为基础,抄袭淮南子中有关联的语句,以老子曰“的形式附后古本文子各章之后,相反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10)
除道德篇以外的回答内容在淮南子中也都能找到出处,但问答的主人公全被改头换面,或问答的内容显然是根据上下文设计出来的。胡文辉先生已经检索出了其间的对应关系。曾达辉先生也比较集中地讨论了这一问题。
1.道原:第五章孔子问道,老子曰_道应训齧缺问道于被衣。
2.微明第二章文子问曰……老子曰_道应训白公问于孔子。
3.微明第三章文子问曰……老子曰_道应训惠子为惠王为国法。
4.上仁第四章文子问治国之本,老子曰“_道应训楚王问詹何曰……
5.上仁第五章文子问曰……老子曰“_道应训成王问政于尹佚曰……
6.上仁第十二章文子问……老子曰“_齐俗训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
7.上义第六章文子问曰:老子曰“_主术训法者天下之度量。
对于以上的对应以及其他地方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改窜还需要对照其他文献予以暴光“。
淮南子中齧缺问道于被衣“,又见于庄子·知北游;白公问于孔子“又见于吕氏春秋·精谕。列子·说符;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又见于吕氏春秋·淫辞;楚庄王问于詹何“又见于吕氏春秋·执一。列子·说符;而上仁第四章中尚有父不能教子“之语,在淮南子·道应庄子·都是齐恒公与轮扁的对话,在韩诗外传中是楚成王与轮扁的对话,原文是臣不能以教臣之子“或臣不能以喻臣之子“。成王问政于尹佚“,又见于说苑·政理。相比之下,淮南子与其他古书中对话的主人公并无大的变化,而在今本文子中却被窜改为文。老或老。孔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也被删节,缩编,所导致的文意纰缪不胜枚举。而且淮南子在这些对话之后引用老子的什么话,在今本文子中也是引用老子的什么话。最多在前后文句上作一些损益。这更说明今本文子是直接抄袭淮南子的。
上仁第十二章有文子问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老子“所答“,绝大部分来自淮南子·齐俗训中讲仁。义。礼的性质及其功用的内容,可谓答非所问。这一章中有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之语不见于淮南子,而且和问题有呼应之处,可能是古本文子中的内容。但本章的主要部分来自淮南子也是没有疑问的,因为淮南子中的这些内容和文子“所提的问题是不相干的。
上义第六章文子问曰:法所安生?“老子所答法生于义云云全部来自淮南子·主术训,在淮南子·主术训中是先讨论法的性质和功用,然后再讨论法的来由,而今本文子则颠倒了顺序,文子“所提的问题显然是根据内容而设计的。
精诚第二十一章文子曰“第一段见于淮南子·修务训,其中南荣趎见老子又见于庄子·庚桑楚和贾谊新书,尤其是新书和淮南子比较接近。这一章其余大部分内容不见于淮南子,今本文子在这里写成文子曰“,颇为特殊,可能也保留了古本文子的材料,但同样抄袭了淮南子的内容作为补充。
微明第一章系淮南子·道应训中无为“和无始“答太请“问话的摘抄,太清“他们的对话又来自庄子·知北游。微明第四章系道应训田骈答齐王之语的摘抄。而田骈答齐王之语则来自吕氏春秋·执一。微明第七章系摘抄道应训中赵襄子之言及后人的评论,而赵襄子之言及有关评论在吕氏春秋·慎大和列子·说符中都有记载。微明第十九章第一段系摘抄道应训中石乞人对白公语,而石乞(人)所言又来自吕氏春秋·分职。下德第六章第一段系摘抄屈子对吴起之言,而屈。吴的讨论又见于说苑·指武。
符言第二十一章系摘抄孙叔敖。孤丘丈人的对话而来,而孙叔敖他们的讨论在庄子·田子方。荀子·尧问。韩诗外传。列子·说符。说苑·敬慎中都有记载。这些对话中淮南子和其他文献相比,对话的主人公和内容都是基本相同。但淮南子在引用这些材料之后都引用老子中的某句话以为总结,今本文子把诸多主人公一概删去,只摘抄他们对话内容。而且所引老子之语和淮南子毫无二致,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
下德一篇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抄自淮南子·道应训,最典型的就是中山公子牟与詹子的对话在庄子·让王,吕氏春秋·审为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为淮南子在所本,淮南子·道应在引用知和曰常“时明确指出故老子曰“,而今本文子中却把中山公子年与詹子的对话统统改成了老子曰“。而且使文意断裂,不知所云。也是在下德中,有关善治国家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以及逆德“。凶器“的讨论在淮南子·道应中是吴起与屈宜若的对话,这些对话在今本文子中同样一概改为老子曰“。想证明不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的确很困难。
今本文子除了对淮南子的人物改头换面以外,还特意虚化“一些具体的人物,因为具体的人物总是和具体的言论。具体的典故。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今本文子的这种虚化只能证明它的抄袭。
以文子·上礼为例
第三章:老子曰:昔者之圣王,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
淮南子·泰族训: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何谓参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
今本文子把五帝三王“虚化为圣王“,而且丢失了必用参五“的重要信息。
第三章:圣人初作乐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民怀德。
淮南子·泰族训: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夔之初作乐也,皆合六律而调五音,以通八风……尧之举禹。契。后稷。皋陶,政教平,奸宄息,狱讼止而衣食足,贤者劝善而不肖者怀其德。
显然也是今本文子概括了淮南子,把神农。夔。尧虚化为圣人“,禹。契。后稷。皋陶都成了被举荐的贤人“。有关神农作琴的事件。夔作乐的目的。以及贤者和不肖者都心怀感激等诸多信息也被舍弃了。
第七章:老子曰:世之将丧性命,犹阴气之所起也,主暗昧而不明,道废而不行,德灭而不扬,举事戾于天,发号逆四时。
天下不合而为一家,诸侯制法,各异习俗,悖拔其根而弃其本,凿五刑,为刻削,争于锥刀之末,斩刈百姓,尽其太半……自此之后,天下未尝得安其性命,乐其习俗也。
贤圣勃然而起,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进其智,远者怀其德,天下混而为一。
淮南子·览冥训:逮至夏桀之时,主暗晦而不明,道澜漫而不修,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是以至德灭而不扬,帝道掩而不兴,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
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纵横间之,举兵而相角,攻城滥杀……故自三代以后者,天下未尝得安其情性,而乐其习俗,保其修命,而不夭于人虐也。所以然者何也?诸侯力征,天下不合而为一家。
逮至当今之时,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春秋冬夏皆献其贡职,天下混而为一,子孙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
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而出水。
在淮南子·览冥训有关的段落中,讨论了从黄帝到当今“的社会状况,进而批评汉初仍然流行的法家思想。在今本文子中,直接把逮至夏桀之时“改为世之将丧性命“;把晚世之时,七国异族“和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一并虚化为天下不合而为一家“;把故自三代以后者“虚化为自此之后“;把逮至当今之时,天子在上位“虚化为贤圣勃然而起“。其中,天下不合而为一家“也不是今本文子的发明,而是把淮南子的一个结尾当成了自己的一个开头。同时,今本文子又舍弃了淮南子中的很多重要信息。今本文子的这种改动一方面使淮南子原文的主旨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证明不是淮南子解释了文子,而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
在马王堆帛书中发现道原这篇古佚书的时候,唐兰先生就提到了今本文子·道原和它的联系。(11)但是,如前所述,今本文子·道原中把淮南子·道应训中齧缺与被衣的对话的成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难逃抄袭之名。但这一篇中也有淮南子中所没有的内容。所以我更倾向于淮南子受了帛书道原的影响,但是综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及哲学的资料而作了大量发挥和引申。而今本文子却是直接抄袭了淮南子,考察帛书道原和今本文子·道原还是要把见于淮南子中的材料搁在一边。
王利器先生在文子疏义序中虽然提到竹简文子,始于1995年12月公之于世“。但他说读其已缀辑之残篇如道原篇,以及其余可识别之奇零字句。“似乎没有注意到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对应最多的是在道德篇,而且他在书中也没有引用竹简文子的资料。唯一的可能就是他没有来得及充分吸收竹简文子的内容。
而所谓的今本文子胜于淮南子之处,一是较淮南子胜于文子者少得多,二是今本文子中保存了淮南子较早期传本的内容,三是今本文子在抄袭时作出了一些修改,根本不足以推翻今本文子的影响,而今本文子又直接抄袭了淮南子无论如何,淮南子都没有抄袭的性质,而今本文子却难逃此罪名。
以此为基础,研究文子的基本资料首先当然首属竹简本了,尽管残缺。但至关重要,其次是今本文子中不见于淮南子而和竹简文子有呼应的材料,再次是今本文子中可见于淮南子也和竹简文子没有呼应的材料,至于那些本属淮南子材料,暂时把它们物归原主,而不要把它们当成文子的内容而大引特引。大讲特讲,以免进一步的混乱。文子资料的价值应该不在于它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可靠性,我们不难出现,剔除了淮南子中能找到的材料,文子的内容还是丰富而独特的。只不过更纯洁“一些了。
至于今本文子和淮南子在个别文句上的差异,完全可以看作是今本文子在抄袭过程中所作的损益,而不一定是所谓淮南子别本“的窜入“(更何况淮南子的别本“也是淮南子),淮南子也不会主动窜入“文子,文子中窜入“和编入“了太多的淮南子的内容,我们只能说它是抄袭“,而不能根据某一种逻辑假设来歪曲那些材料。同时,面对众多的材料,也需要提纲挈领,而不能被材料所包围,我们不能人为地使本来清楚的问题复杂化,造成一头雾水的局面。
所以说,淮南子和文子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淮南子有可能称引而不是抄袭了古本文子,今本文子却大量抄袭了淮南子,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抄袭可以总结为:大量拷贝。删节摘录。改头换面。概括虚化。弄巧成拙五条二十个字,每一条都可以找出确凿的证据。
需要说明的是,今本文子的定型最晚是在北魏时期,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抄袭肯定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但并不一定是一次性完成的。很可能最早的时候有人引入淮南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古本文子的附议,(比如,道德篇中非问答体的部分)而后人则在这个基础上大量抄袭了淮南子。
(感谢陈静老师。金施耐先生对于写作本文所提供的帮助_2001年9月张丰乾谨识)
注释:
--------------------------------------------------------------------------------
(8)曾达辉:今本文子真伪考,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李厚诚先生引用何志华先生的考证,认为竹简文子和淮南子有多处一致,但对照起来只有0198号简文和淮南子有部分接近。
(9)同注(4)。
(10)胡文辉:〈文子〉的再考辨,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7。
(11)唐兰:马王堆出士<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關系问题(下)【12468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4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