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内容提要。。。1
试论诗经的文化精神。。。2
绪论。。。2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2
二。以为人本的人文精神。。。5
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8
总结。。。11
参考文献。。。13
内容提要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笔者不仅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去认识其伟大,更是从整体上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关键字:远古文化农业生产宗族伦理宗国精神以人为本
试论诗经的文化精神
绪论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我们看到了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地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等等。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就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①从出士的甲骨卜辞记载中可知,农业已经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卜辞中多次出现黍。禾。麦。稻等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的好坏乃是殷民族最为关心的大事。从土质丰厚的黄土高原的富饶的渭河流域发祥的周民族,更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民族。
农业发展,一方面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的谋生方式,有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这不仅仅表现为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而且表现为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本来,从人类的普遍文化情感上讲,眷恋乡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希腊英雄俄底修斯,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外漂流了十年,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仍然返回了他的故乡,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但是我们须知,贯穿于奥德修记这部希腊史诗的中心主题却不是思乡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时只不过以俄底修斯回乡为故事发展的线索,来叙述这位英雄的冒险经历,歌颂希腊人对自然的斗争和对海外探寻的英雄主义精神。产生这两部书的时代背景是从古代和氏族组织转变而来的希腊英雄时代的奴隶社会制度,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一句话,财富被当作最高福利而受到赞美和崇敬,古代氏族制度被滥用来替暴力掠夺财富的行为辩护。“②希腊人通过这两部史诗来对海外征服的英雄主义精神来表示了最为崇高的赞美。
可是,以农业生产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周代社会,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产生古希腊社会的对外扩张冒险精神。他们立足于自己脚步下的这片热土,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与文明。他们从来不愿意离开生其养其的土地,眷恋的是和平安适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湿馨的乡土之梦。周人歌颂他们祖先后稷,是因为后稷教会了他们如何稼穑;歌颂他们的创业之祖公刘,是因为公刘带领他们躲开了戎狄的侵扰,选择了豳这块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周人歌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同样是因为他们再次躲开了戎狄的攻侵,定居于土地朊朊肥美。堇荼如饴“的周原,并且领导他们驱除了外患;周人歌颂武王,是因为武王革除了残暴的君主纣王之命。一句话,周人对他们祖先英雄的歌颂,道德就在于这些祖先英雄们为他们创造了和平安稳的农业生活环境,而决不是这些英雄们在对外扩张中掠夺了多少财富和奴隶。诗经中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首先在周族史诗和祭祀诗这种特别典雅庄重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表现。如周颂·载芟。
他们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在宗教仪式上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从春天的垦荒一直写到秋天的收获。他们在祭坛上献上最好的粮食贡品以娱乐祖先和神灵,乞求神灵明年带给他们更好的收成;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纺织着生活理想的花环,描绘着事业兴旺发达的图画。
农业生产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品格,反过来,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也就成了诗人最痛苦的事件。翻开诗经,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内容之一,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这里有在外的游子征夫的思乡之曲,如击鼓。式微。扬之水。陟岵。鸨羽。匪风。东山。破斧。小雅·四牡。采薇。出车;也有家乡的妻子思念在外的征人,如卷耳。汝坟。草虫等等。如此众多的作品,尽管各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的不同情境,却又共同指着眷恋故土家园的乡思之情,这不能不说是农业文明所培养起来的特殊民族情感。像唐风·鸨羽写远行在外在征人久役不归,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田园的荒芜,想到父母的无人奉养,并为此而一遍遍地呼喊苍天,这不是农业民族所培养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情感吗?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眷恋故土的思乡之情,它更培养了周民族安分守已,不事扩张。不尚冒险的品格。所以看到,除商颂外,一部诗经,尽管也有歌颂周人建国立功之祖的史诗,尽管周代社会几百年从未间断过对于周边民族的战争,但这里竟没有一首诗歌颂了周民族对于域外的征服,也没有一首诗传述过独特的异域风物。描写过奇异的海外风光。赞美过他们的探奇猎险。宣传过域外扩张精神。在周人的文化心理里,不要说像古希腊人那样离家远征特洛伊十年,即使是周公东征仅仅三年,诗人已经发出我徂东山,滔滔不归“的感叹;即便是抵御外族入侵一年二年的离乡光景,似乎也难以让他们忍受。采微采微,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周人看来,如果至岁暮还不见还家已经不符合生活的常情。诗火之怨,早已经充盈于字里行间,我心悲伤,莫知我哀“。更有甚者,甚至在他们出征离家的那天,就已经带关满腹的哀怨与眷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回乡时仍然有着不尽的忧愁,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在这些诗句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独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浓厚的乡土情蕴,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农业劳动对象在大自然中丰富活泼的生命形态刺激了触景生情,感物而动“的直觉感发式的创作冲动;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并决定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影响了传统诗歌乐志畅神。自适自足。重在表现自身价值的写作目的;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的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农业的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中滋养了尚古意味和静观情趣。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并构成传统诗歌农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③在诗经中,我们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正是这些,使诗经不但在作品题材内容上,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为后世中国诗歌创作的楷模与典范,成为中国人读来最亲切因而也最喜爱的作品。
二。以为人本的人文精神
人本来是文化的主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以人为中心得以表现,应该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基本表征。可是,在西方文学,尤其是古希腊文学传统中,人的生活却往往通过神的主宰来实现。在古希腊人眼中,上帝创造了人,神主掌握着人的命运。因此,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神意的安排,古希腊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据说是盲诗人荷马创作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以歌咏氏族部落和过去历史事实为基础的。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_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④。古希腊人在公元前12世纪初远征特洛伊城,和特洛伊人进行了十年战争,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所写的正是这个英雄时代“的故事。故事反映的是人的历史,可是有荷马史诗中,战争的起源却因为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三个争夺那个由专管争吵的女神厄进而斯丢下的引起争执的金苹果“而起。在古希腊戏剧中,像埃斯库罗斯的奥列斯特三部曲,他本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没落的母权制跟发生于英雄时代并获得胜利的你权制之间的斗争“,⑤但是,故事却以命运和神的判决“的方式来实现其最终结局。总之,把神看做人的主宰,认为上帝和众神永远控制着人类的生活与命运,并且以这种观念和情感进行艺术创作,是古代西方文学的重要特征。
可是,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一个像西文基督教那样创造了宇宙和人类,而且一直干预并指导人类生活的上帝“。中国文化中的天“(或上帝“)主要指宇宙的自然力量,天“对人的主宰只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出现,而不是有意志的神发号施令,人的命运主要由人自己来把握。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一种所谓天命“的东西,但是这种天命“决不是把握在神手中的命运“,更不是神的预言或征兆,而只是人自身的善恶之行的必然结果。这种观念在周人那里已经根深蒂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在周以后的中国人看来,尽管黄帝。颛顼。尧。舜。禹。成汤。周文等传说中的明君圣王“都发迹于天命“的眷顾,但天命“眷顾他们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德“,也就是靠他们自身的努力获得的。人的命运,或者是国家的命运靠人自身来争取,正因为具有这种面对人类自身的理性精神,中国文化才真称得上是人文文化,中国文学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的文学而不是神的文学。
诗经作为古代第一部诗集,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除了大雅·生民和商颂·玄鸟这两首诗在写到商周祖先降生时略具有神话因素沉积外,其他作品都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众神的足迹,也看不到神对人事的判决和预言。即使在诗经中保存下来的商代颂诗里,天命“所以垂顾商人,如长发诗中所云:何天之休,不竟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这百样的好运归我承受也仍然是商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商的中兴则由于天子能礼贤下士和伊尹的帮助,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长发)。周颂。大雅中描写周人受命于天的发迹过程,就是自后稷。公刘。古公亶父。王季。文王等圣君不断努力。进德修业的过程。如皇矣诗中所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比于文王,其德靡悔“,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反之,当宗周面临崩溃之时,尽管上天垂下了日食。地震等凶象,诗人仍不上战战兢兢祷告上天,而照样认为: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小雅·十月之交)对国家的兴亡从人事上寻找最终的原因,并且把它诉诸诗的创作,这是周人以人为本的哲学。政治思想在文学中的最鲜明体现。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如果说,在中国的原始诗歌中,像伊耆氏的蜡辞乃至甲骨卜辞中的乞雨词,还带有鲜明的宗教意味的话,那么到了周代,这种原始宗教神学观念已经被周人的实践理性精神逐步取代。所以在诗经中,除了颂诗这种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的祭祀歌之外,在占有作品总数近十分之九的雅诗和风诗中,几乎很少带有宗教巫术观念的诗作。其实,即使是在周颂这样的祭祀诗中,面对冥冥中的上天先祖,周人也并不把自身的一切托付于神,更重要的意义是借此追念先公先王的道德功业,表达自己要不懈于位“,要敬德保民,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想法。如周颂·访落一诗,毛诗序云嗣王谋于庙也“。朱熹诗集传曰:成王既朝于庙,因作此诗,以道延访群臣之意。言我将谋于始,以循我昭考武王之道。“在周颂·敬之一诗中,则直写群臣如何在庙中劝戒嗣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这里没有像奥林帕斯山上的众神存在的场所,他们也不能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了是诗歌的全部内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他们是那样肯定自己,信任自己,心情地表现着自己,并且以自已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早在2500多年前的时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心理传统。它使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达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使诗经带有亲切的生活感,使诗成为描写世俗生活最好的艺术,举凡是他们的农事。燕飨。战争。徭役。恋爱。游观等各种世俗生活,都成为诗中的主要内容。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那农夫们身着狐裘的逍遥神态,武士们袒裼暴虎的矫健雄姿,情人们水边相会的深情注目,夫妻间琴瑟好和的切切心声,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把读者带进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世间,看到人类自身所创造的_并不是神创造的生活之美,体会到人类自身在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说在世界民族的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学像诗经那样,早在2500多年之前就对人本身进行这样的肯定与歌颂,从这一点讲,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大的艺术。
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宗法制下浓重的伦理情味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必然形成诗经创作的现实主义态度。
现实主义“本是我们借用西方的名词,它最早在文学领域里的出现是在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4-1796年)这篇论文里。在这里,席勒是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对立提出的。作为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潮流,它又特指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为主要特色的面对现实的创作,又被人们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恩格斯曾概括其特点为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⑥。而地它进行比较宽泛的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又泛指那些以描写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创作,由此他们认为诗经·国风里有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但我们这里借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概括诗经的创作传统,并不仅仅止于国风的一些创作,而是从民族文化的传统出发,看整部诗经的创作者们如何立足于社会现实,用自己特殊的文化眼光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和表现理想,并如何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学创作精神的。
首先,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指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周民族,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们根据四时节令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在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建立起自己的宗族和国家。这使他们很早就认识到大自然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性,从而摆脱了自然泛神论观念的束缚,以更实际的态度来看生活。现存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一篇,相传是夏代遗书。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不管这话是否则可靠,但夏小正无疑是产生极早的一部最古老的月令。这篇文章按十二月的夏历顺序,详细记载了大自然包括天上星宿。大地生物的相应的变化,形象地反映了上古人民对时令气候的比较科学的观察与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古老的反映农事生活的诗篇豳风·七月,最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这里没有对自然万物的丝毫神化,也没有任何的虚妄与怪诞。全诗从夏历七月初大火星开始西移的天象说起,一一叙述每一个节令农夫们的生产与生活,细备而周详。它说明,正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培养了周人的务实精神,使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看成是不需依赖超自然的神灵的可以把握的生活。毛诗序曰: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诗序把七月看成是周公的创作不符合事实,前面我们也有论述。实际上这首诗的创作远比这早,它的原形可能是豳地农奴的歌谣。但我们也不能排公曾用此诗来教诲成王的说法。尚书·无逸也是周公告诫成王的文献,开篇即言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之小人之依。“是周初统治者即从艰苦的农事生活中看到王业之艰难“,而并不把王业“看成是上天恩赐。唾手可得的东西。面对生活进行认真的记述和描绘,从而引导和教育他们对现实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树立起直面对现实的生活观念。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这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进行不懈有追求,它本身就成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其次,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指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中国很早就有诗言志“的传统,把诗歌看作表达诗人思想情志的主要艺术形式,这也使抒情诗很早就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样式,使中国成为抒情诗的国度。按黑格尔的话说,抒情诗和史诗不同,正式史诗只能出现于原始时代,而抒情诗却在民族发展的任何阶段中都可以出现。“⑦但是在古希腊,抒情诗却远不及史诗等诗体发达。以至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部名著里所讨论的诗“,也仅止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而已。而中国却正相反,史诗相对不发达,抒情诗却得到高度发展。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多个方面,但诗言志的民族传统观念和直面现实的人生态度,却无疑会使每一个普通人都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发生在他们周围的平凡生活事件做出善恶判断,从而表现出他们对策少爱憎和喜怒哀乐之情,达到文学表现社会和人生的目的。从这一角度上讲,抒情诗的产生和史诗不同,更需要文明的高度发展和人的诗心的启悟,需要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因为同样按照黑格尔的话说,虽然抒情诗可以产生在一个民族的各个时代,但它和史诗仍有着很大差别,如果正式史诗的繁荣时代是在民族情况大体上还未发展到称为散文性现实情况的时代,而最适宜于抒情诗的却是生活情况秩序大体上已经固定了的时代。……正是由于抒情诗要求打开心胸的凝聚幽禁状态而去容纳多种多样的情感和进行更广阔的考察,而且自在一种已经用散文方式安排成的世界里还要对诗的内心生活具有自觉性,抒情诗也愈需要一种用力得来的艺术修养。这种修养既是一种优点,同时也是主体的自然资禀经过锻炼和完善化的结果。“⑧尽管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抒情诗和诗经中所包含的民间诗歌还是不相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说,诗经时代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只产生民间诗歌的时代。十五国风中的很大一部分作品已经是下层贵族的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创作,而大雅小雅中的绝大部分抒情诗都是各级贵族的有目的的创作,他们都已经属于黑格尔所说的最卓越的抒情诗人“,他们的创作,已经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周代就处于很高阶段,周代诗人已经是有着高度文化教养的诗人,他们已经在个体的抒情诗来表现我们民族的现实生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自己敏感的诗心,把抒情的笔触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农业产生的关心,对宗族国家的热爱,也有对敌对人的仇恨和对封建恶政的憎恶;有征人的忧伤,也有弃妇的哀怨;有男女相知的欢乐愉悦,也有失恋相思的辗转徘徊;有对世族风情的欣赏,也有参与劳动的快乐等等。总之,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2500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作,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修养。他们已经不是以一。二部史诗的方式,而是以全民族的抒情诗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来表现历史的内容的。他们正是以直面现实的抒情诗创作态度,不但描述了周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他们不但以抒情诗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而且还表现了周民族的生活旨趣。观念以及其文化品格与才具;他们不但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现实的抒情诗作,而且还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同时,他们党政军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说明,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是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
总结
以上,我们从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等三个方面对诗歌的文化精神做了概括。其实,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远不止此。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
注释:
1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第595页。
2选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
3选自胡晓明传统诗歌与农业社会
4选自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页。
5选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_7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第595页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
3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988年4月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2页。
4如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1983年版235页,游国恩等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1963年版,第48页。
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7版,第191页。
试论诗经【9326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4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