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叶广芩小说京味文化的当代书写(2)

时间:2023-03-23 22:46来源:毕业论文
整体研究、比较研究则因其难度较大而相对薄弱。在整体研究中,研究者都指出个案研究的必要性。而比较研究则以贺桂梅在京味小说视域下的比较研究为

“整体研究”、“比较研究”则因其难度较大而相对薄弱。在“整体研究”中,研究者都指出个案研究的必要性。而“比较研究”则以贺桂梅在京味小说视域下的比较研究为突出成果。贺桂梅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从北京想象与现代性的关系,比较分析了不同时代语境下的京味小说演变。其中叶广芩的家族小说作为九十年代的产物,被贺桂梅归置于“皇城”北京的怀旧故事中。并且她认为“写作者的亲历身份以及第一人称叙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它得以免除‘京味小说’那种出于文化追求而作的刻意设计,更近于一种《红楼梦》式的感怀书写。” 

鉴于此,笔者将顺着“京味”风格的思路,在时代变迁的视阈下,以带有北京特色的饮食、丧礼、建筑为例,梳理叶广芩家族系列小说对北京城风土变迁过程的当代书写;从生活质感、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三个维度,解析并审视叶广芩在当代视域下还原北京城风土变迁的特殊价值和意义。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北京城”不是指抽象的北京行政概念,而是指由古典转为现代的具体可感的京城。“时代变迁”则具象化为“风土变迁”,即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的变迁。风土变迁的背后还隐匿着更为深入和复杂的心理变化与文化变迁。“当代书写”则意味着叶广芩立足于当下时代,在回望传统与体验现代中还原出老北京城市形态及其演变过程。论文网

一 生活质感:从精致到粗糙以京味饮食为例

赵园曾对北京饮食文化作过这样的解释:“北京最令人经久难忘的,正在‘吃’——饮食文化。这也是老北京人文化优越感的一份实实在在的根据。” 可见,这种对饮食的独特品味恰恰是北京人生活质感的一种体现,而这也生动地反映在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中。如果说传统“京味小说”倾力表现的是北京市井吃食的俗趣,那么叶广芩家族系列小说则更多地更为细致地还原了末世贵族家庭对京味饮食的精致追求。

《豆汁记》讲述了一位嫁给御膳房厨子的清末宫女因家庭变故而被金载源收留,并成为金家临时厨子的故事。可以说,当莫姜展示她的宫廷厨艺时,金家在饮食上步入了一个尾声前的高潮。这种美食享受,不只有品尝者在味觉上的快感体验,还有加之视觉、嗅觉等其他感官的全放位美感交流;还有烹饪者精良的制作过程本身;还有来自烹饪者和品尝者围绕美食而形成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从烹饪者的角度来看,莫姜厨艺的精致讲究,透着一种对膳食艺术的虔诚态度。这种态度一部分源于宫廷风气,一部分则源于她自身对烹饪的喜好,源于她自身温良的性情。譬如丰盛精巧的早餐都在尽可能地展现着各自诱人的样貌:小米粥的黏稠、暴腌脆白菜的清爽、小酱萝卜的刀工、煎鸡子儿的恰到好处、螺蛳转的精致可爱。譬如本身粗犷的满族吃食鸽肉包,到了莫姜手里加入了复杂考究的制作工序:“得选上好的白菜心,要小要圆,只能包一把饭。再把小鸽子肉剔出来,切成丁和香菇炸酱,拌老粳米饭,点上香油,撒上蒜末,用拍过的白菜叶子包了” ,就立刻变出精致秀气的模样。譬如莫姜自制松肠时的耐性:先是灌制肉肠,接着不厌其烦地在锅里煮熟,再利用金家后院闲置的松树枝子慢燃并熏制十天……所有这些精良的烹饪工艺本身,不仅能够刺激视觉乃至嗅觉的审美感知,又能挑起味蕾对成品的味觉想象,而且体现出烹饪者的审美态度,体现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质感。 论叶广芩小说京味文化的当代书写(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5180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