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白居易诗中的牡丹意象(3)

时间:2023-03-29 21:47来源:毕业论文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虽是牡丹花开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虽是牡丹花开好时节,诗中却不曾有对牡丹花容的赞美,在热闹喧嚣的赏花人群中只有白居易形单影只,与花相对,便有千般好风情,身边无知己相伴也了无生趣,“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白居易此时对花的怜惜之情始于对挚友元稹的思念之情,他感慨春光的逝去,面对暮春时节绽放的牡丹自问自答——“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眼看着春天就要过去了,故友却仍旧在远方未归,白居易虽题诗牡丹,全篇却未提牡丹盛况,而是着眼点在“忆”字,可见牡丹只是一个借口,是白居易用来宣泄情感的出发点。

唐宪宗元和五年(801),白居易重游西明寺赏牡丹,时元稹在江陵,二人依旧未能一同欣赏牡丹,白居易虽知晓此番又是孤身一人,但仍独自前往,触景生情之下再度题诗《重题西明寺牡丹》,

往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回。

今年况作江陵别,惆怅花前又独来。

只愁离别长如此,不道明年花不开。

“惆怅花前又独来”,此时的惆怅已不再是惜落花凋零的惆怅,而是多年未见故友的落寞惆怅,本是花前饮酒,畅谈理想的好时节,二人却因为仕途多舛而分隔两地。牡丹年年盛开如初,而他和元稹却已离别多年,白居易思及此不由心生不满,埋怨牡丹明年不开也罢,只留他一人意兴阑珊地前来观赏,未品花娇先尝离别思念之苦的滋味实属难捱。然而前一次白居易也是这般心情,如今仍是独身前来,可见牡丹维系着他与好友的回忆,牡丹已不再是单纯的观赏植物,成为了白居易表达对友人深切思念的情感的重要媒介。

又如《微之宅残牡丹》一诗,与《惜牡丹花》不同的是,这里的牡丹并非是白居易想象中的即将凋落,而是真正经受过风吹雨打后残缺不全的花败,牡丹虽为富贵之花,但仍就抵抗不了风雨的袭击,而如今残败的牡丹得到的结局是“残红零落无人赏”,本是“天下无双艳”,“万马千车看”的牡丹却因为颜色褪去,花败残落而无人问津,只有白居易对此表示深深的惋惜,而这惋惜的原因更多的又是因为这是好友元稹的庭院,该诗前三句写对牡丹被风雨摧残后的惋惜之情,尾句却笔锋一转着重点出牡丹的居所——“元九小亭前”,牡丹所占诗歌篇幅虽多,但一个“况”字却点名了白居易的真实意图,此刻元稹远离居所,庭中牡丹因无人照料而破败,白居易眼见庭院的惨状,不由得想起好友远在他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牡丹再一次成为了白居易用来表达情感的媒介。

由此看来,时人称道的富贵之花在白居易的笔下更多的是对牡丹所代表的暮春到来,春之将逝的感慨,白居易在面对牡丹时会思考岁月的迟暮进而深发到人生短长,对时光流逝的不可挽留以无限的遗憾,同时又对正处于的生命以极大的珍重和爱惜;此外,牡丹也代表着他与好友元稹之间绵长的友谊,牡丹不再是纯然的观赏品,而是化成了白居易对友人的一种思念。

2。从真国色到妖艳色文献综述

唐人舒元舆《牡丹赋序》云:“古人言花者, 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 自幽而芳, 不为贵者所知, 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 有众香精舍, 下有牡丹, 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 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 日月寝盛。”李正封亦有作《牡丹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色”,牡丹始有“国色天香”的美誉,而刘禹锡的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更是为牡丹增色不少,牡丹因其色泽形态确有艳压群芳的资本,而唐人崇尚牡丹则于唐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这个时代的心理。” 牡丹独有的雍容华贵的姿态与盛唐非常契合,也因此唐人极为崇尚牡丹。 论白居易诗中的牡丹意象(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5403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