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美学价值上分析影片的文本意蕴
(一)从特效制作上分析影片的文本意蕴
特效制作是战争片和灾难片必不可少的工艺程序,冯小刚同样在影片《一九四二》中花重金打造了场面震撼的特效。从轰炸机在空中飞行的姿态到难民逃荒路上升起的烽火狼烟,从1942年的重庆街市的复现到车轮辗起的尘土,从宏大的全景到细微的特写,影片《一九四二》几乎将特效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值得肯定的是,这些或绚丽或震撼的特效在一定程度上驱赶了由影片沉重的主题所导致的艰涩感。影片向观众展示了1942年的重庆:阴雨中的屋檐楼角,西式的教堂,风格独特的朝天门码头以及弹火纷飞的街道。影片《一九四二》中的特效让观众拾取了1942年那段历史以及1942年的重庆风貌,这使得影片在复原历史和架构主题上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这种意义在于,影片《一九四二》对特效的依赖并不是简单地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视觉享受,而是在以特效技术为骨架架构出城市与历史的关系。城市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历史的记载者。1942年重庆成为陪都,这就注定重庆在这段历史中有着特殊的指向意义。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1942年的重庆在拥挤不堪的史料中被迅速翻过去。而电影《一九四二》将70年前的重庆找了回来,并且力图还原这座城市的人文和自然风貌,它在营造一种视觉审美的同时又夹带着一种特殊的历史情绪。
电影《一九四二》并不是纯粹的战争片,所以影片能够将大量的特效用在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与城市风貌上。与好莱坞习惯性的将特效用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不同的是,电影《一九四二》杜绝虚构与凭空捏造,影片将现代科技手段与史料相结合,成功地还原出了当时的历史与社会现状。“冯导一直要求特效不能去抢了这个戏的真实性,也不能让观众觉得这些景是特效做的”[3]。
冯小刚强调的这种真实性最终落实到了电影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有关朝天门码头的水流的画面。这段画面是特效师通过考察当年水流的实际情况制作出来的。码头的水流是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场景,但是到了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中就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中国人喜欢用流水来象征时间和规律,如“逝者如斯夫”、“大江东去浪淘尽”等。在影片《一九四二》中,冯小刚用特效制作出来的水流方向,并不是靠猜测或者逻辑推演的方式来完成的,而是当年水流状况的真实写照。当时的画面里,日本的军机正从不同的方向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朝天门码头一片狼烟,人群在一片哀号声中慌不择路。虽然场面如此混乱,朝天门码头的水流还是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前行。因此,在电影《一九四二》里,朝天门码头的流水实际象征着历史规律,它的存在不因某个历史事件的变迁而改变。冯小刚将混乱不堪的历史场面与有条不紊的历史规律杂糅在一起,藉此表达出自己对待历史的态度:真实的不一定是历史,但历史的一定要是真实的。
(二)从人物形象上分析影片的文本意蕴
影片《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从小说到剧本,刘震云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人物形象的构建上。他将零散抽象的文字组成的意象转换成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多视角的抽象人物到了电影中却承担起了串联故事、架构主题的重大使命。在影片的文本意蕴层面,影片里的人物在灾难中所作出的种种艰难抉择,让他们在影片中分别成为了代表着“忠”、“孝”、“义”的道德符号。
栓柱是个简单朴实的汉子,虽然身为长工,但他并不卑贱或者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影片里,栓柱代表着弱势群体对上层势要的叛离,他敢于追求爱情,并且能够在面对日本人的淫威时毫不退缩。虽然后来他与花枝之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契约,但是花枝是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人,同时也是花枝让他第一次开始承担起一个男人和父亲的责任。他感谢这个女人,感谢这份男人与父亲的责任,也正是他对花枝这份感激之情后来让他翻下火车,直到最后惨死在日本人手中。作为一个普通的长工,此时的栓柱是坚毅、有血性、重情重义并且有着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栓柱身上的这些“忠”的特质,让这一形象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极为典型的意义。 论影片《一九四二》的文本意蕴(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