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已经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这些胜利也催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观点。但是随着科学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也逐渐产生了。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字:科学;人文;唯科学主义;两种文化
Scienc论文网e Humanities:TheMeaningof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
Abstract:Thegloriousvictoriesthatsciencehasalreadyachievedhasneverbeendonebyanyotherknowledgesystembefore。ThesevictorieshasalsoproducedtheviewpointsofScientism。However,withthemoreandmoreauthorityscienceobtains,suspicionsonthiskindofauthoritybeginstoappearaswell。Thecollisionbetweenthetwocultures,whicharescienceandhumanity,hasgreatimpactandsignificance。
Keywords:Science;humanities;Scientism;TwoCultures
近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身边的机械。电力。飞机。火车。电视。手机。电脑……,无不形成对现代科学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明。科学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由于这种辉煌,科学也因此被不少人视为绝对真理,甚至是终极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乃至唯一正确的知识;他们相信科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甚至相信它的模式可以延伸到一切人类文化之中;他们还相信,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唯科学主义“观点。[i]而80年前那场著名的科玄论战“,则至少为此后中国社会中唯科学主义的流行提供了某种象征。[ii]
来自哲学的先见之明?
正当科学家对科学信心十足,豪情万丈,而公众对科学一见钟情,虔心顶礼之时,哲学家们却也没有闲着。
哲学家的思考往往是相当超前的。哈耶克(F。A。Hayek)早就对科学的过度权威忧心忡忡了,他认为科学自身充满着傲慢与偏见。他那本科学的反GM_理性滥用之研究(TheCounter-RevolutionofScience:StudiesontheAbuseofReason),初版于1952年。从书名上就可以清楚感觉到他的立场和情绪。书名中的GM“应该是一个正面的词,哈耶克的意思是科学(理性)被滥用了,被用来反GM了。什么是GM?GM就是创新,反对创新,压抑创新,就是反GM“。哈耶克指出,有两种思想之间的对立:
一种是主要关心的是人类头脑的全方位发展,他们从历史或文学。艺术或法律的研究中认识到,个人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他在这个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不受(别人)支配,而是自发的,他协助创造了一些比他或其他任何单独的头脑所能筹划的东西更伟大的事物。“[iii]
另一种是他们最大的雄心是把自己周围的世界改造成一架庞大的机器,只要一按电钮,其中每一部分便会按照他们的设计运行。“[iv]
前一种是有利于创新的,或者说是GM的“;后一种则是计划经济的。独裁专制的,或者说是反GM的“。
哈耶克的矛头似乎并不是指向科学或科学家,而是指向那些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哈耶克认为这些人几乎都不是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也就是说,几乎都不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照他的意思,一个唯科学主义“(scientism)者,很可能不是一个科学家。他所说的几乎都不是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一部分是指工程师(大体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工程技术人员“),另一部分是指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追随者。有趣的是,哈耶克将工程师和商人对立起来,他认为工程师虽然对他的工程有丰富的知识,但是经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考虑人的因素和意外的因素;而商人通常在这一点上比工程师做得好。
哈耶克笔下的这种对立,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立。而且在他看来,计划经济的思想基础,就是唯科学主义_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计划经济思想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它幻想可以将人类的全部智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超级的智慧,这个超级智慧知道人类的过去和未来,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为全人类指出发展前进的康庄大道。哈耶克反复指出:这样的超级智慧是不可能的;最终必然要求千百万人听命于一个人的头脑。[v]而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如今世人早已经领教够了。
两种文化“的提出
面对科学获得的越来越大的权威,如果说哈耶克1952年的科学的反GM是先见之明的警告,那么斯诺1959年的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就是顺流而下的呼喊。[vi]
斯诺(C。P。Snow)1959年在剑桥做了一次著名的演讲,取名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他当时认为科学的权威还不够,科学还处于被人文轻视的状况中,科学技术被认为只是类似于工匠们摆弄的玩意儿。这倒很有点象中国古代的情形_工匠阶层是根本不能与士大夫们平起平坐的。斯诺是要为科学争地位,争名份,要求让科学能够和人文平起平坐。他的这种主张,自然在随后的年代得到科学界的热烈欢迎。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多年,斯诺去世(1980年)也20多年了。历史的钟摆摆到另一个端点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斯诺要是生于今日的中国,特别是那些以理工科立身的大学中,他恐怕就要作另一次讲演了_他会重新为人文争地位,争名份,要求让人文能够和科学平起平坐。
哈耶克的上述思想,可以说是有大大的先见之明。在哈耶克发表他这些思想的年代,我们正在闭关自守,无从了解他的思考成果。就连7年后斯诺发表的演讲,我们也几十年一无所知。而近20年前,当我们热烈欢迎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时,实际上是从唯科学主义立场出发的。
科学与科学哲学·怎么都行“
科学既已被视为人类所掌握的前所未有的利器,可以用它来研究一切事物,那么它本身可不可以被研究?
哲学中原有一路被称为科学哲学“,这是专门研究科学的哲学(类似的命名有历史哲学“。艺术哲学“等等)。这些科学哲学家们有不少原是学自然科学出身,是喝着自然科学的乳汁长大的,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对科学有着依恋情绪。起先他们的研究大体集中于说明科学如何发展,或者说探讨科学成长的规律,比如归纳主义。科学GM(库恩。科恩)。证伪主义(波普尔)。研究范式(库恩)。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等等。对于他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理论,许多科学家只是表示了轻蔑_就是只想把这些讨厌的求婚者“(极力想和科学套近乎的人)早些打发走(劳丹语)。因为在不少科学家看来,这些科学哲学理论不过是一些废话而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价值,当然更不会对科学发展有任何帮助。
然而后来情况出现了变化。求婚者“屡遭冷遇,似乎因爱生恨,转而开始采取新的策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策略至少有如下几种:
1。从哲学上消解科学的权威。这至迟在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确定的科学方法,怎么都行“)中已经有了端倪。认为科学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别的学说(甚至包括星占学)也应该有资格。有位置生存。
这里顺便稍讨论一下费耶阿本德的学说。[vii]就总体言之,他并不企图否认科学是好的“,而是强调别的东西也可以是好的“。比如针对科学不需要指导_因为科学能够自我纠错“的主张,他就论证,科学的自我纠错只是更大的自我纠错机制(比如民主)的一部分。诸如此类的论证,当然是和他的怎么都行“的方法论一致的。他的学说消解了科学的无上权威,但是并不会消解科学的价值。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知道科学并非万能,并非至善,只会更适当地运用科学,这将既有助于人类福祉的增进,对科学本身也有好处。既然如此,费耶阿本德当然也就不是科学的敌人_他甚至也不是科学的批评者,他只是科学的某些敌人“的辩护者而已。
据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不怕荒谬,只怕不自洽“,似乎费耶阿本德也有点这样的劲头,所以宣称要告别理性“_我想应该理解为矫枉过正的意思,不可能真正告别理性。为什么要矫枉过正呢?因为自从科学获得了巨大的权威以后,不仅只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当然很可能会认为科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就是许多人文学者,也在面对科学的时候日益自惭形秽,丧失了平视的勇气。他们经常在谈到科学的时候先心虚气短地说:我对科学是一窍不通的啊……;而不少科技工作者或自命的科学家,如果谈到文学的时候,却不会心虚气短。有的人甚至对人文学者傲然宣称:我的论文你看不懂,你的论文我却看得懂。所以,有些傲慢与偏见“,事实上是双方共同培养起来的。
再说,理性“也可以有不同的定义,这就要用到分层的想法了。技术层面的理性,谁也不会告别,因为这是我们了解自然。适应自然。改善生活最基本的工具。费耶阿本德要告别“的理性“,应该是在价值层面的一种理性“_这种理性“认为,自然科学是世间最大的价值,而其它的知识体系或精神世界,比如文学或历史等等,与之相比则是相形见绌。微不足道的。由于现代科学在物质方面的巨大成就,它确实被一些头脑简单的人认为应该凌驾于所有的知识体系或精神世界之上。
2。关起门来自己玩。科学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其规范早已建立得差不多了(至少在国际上是如此),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在大学里也找得到教职。科学家们承不承认。重不重视已经无所谓了。既然独身生活也过得去,何必再苦苦求婚_何况还可以与别的学科恋爱结婚呢。
3。更进一步,挑战科学的权威。这就直接导致两种文化“的冲突。
[1][2][3]下一页
當代两種文化”冲突的意义茬科學与人文之间【3387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6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