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东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以色列的好战势力,伤害了阿拉伯民族的感情和自尊心,使阿以民族对立情绪加深,局势日益动荡不安。
巴勒斯坦战争后,阿拉伯国家人民普遍对政府当局的战争失败感到不满,其中以埃及加麦尔·阿卜杜拉·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埃及七月为最。纳赛尔执政之后,为整顿埃及国内的经济腐败现象,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欲着手收回对苏伊士运河的掌控权,使运河国有化。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在庆祝埃及七月四周年时,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恢复埃及在运河应有的权利,用运河收入来建设阿斯旺大坝。苏伊士运河国有化震动西方世界。英法两国将此举视为严重损害和动摇它们在中东的利益和地位的行动。10月24日,英、法、以三国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达成联合侵略埃及的协定。10月29日,以色列发动西奈战役,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
从1956年10月29日晚,4。5万名以军分四路侵入西奈半岛,到11月5日,英法军队在塞得港登陆,占领部分运河地区。埃及在处于不利的情况下,炸沉运河船只,彻底封锁运河。战争的发生及扩大,是美苏都不愿看到的。在国际舆论及美苏两国的压力下,英法两国于11月6日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同意于11月8日撤出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虽未取得战争胜利,但是达到了其在亚喀巴湾蒂朗海峡通航自由的目的,在埃以之间建立了一条由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扎的缓冲带。埃及方面,收回了运河主权,迫使英法两国归还属于埃及的各项权利,获得完全的独立。此后,埃及和纳赛尔威望上升,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和以色列国的主要对手。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法退出中东政治舞台,苏联在中东站稳脚跟,美国开始谋划进入中东,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名声大噪,埃及也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一阵线国家。美国为遏制苏联和纳赛尔的影响,做出了一系列举措,如武装以色列、拉拢阿拉伯亲美君主国,抗衡纳赛尔主义的扩张和苏联势力的渗透,逐步使中东成为“自由世界”的一部分。然而,1985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一月之后,阿联和也门宣布成立联邦统一体——阿拉伯合众国。美国所采取的措施处处受挫。
1959年,一批巴勒斯坦青年在科威特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并取得了叙利亚的支持。纳赛尔面对法塔赫和叙利亚对自己权威的威胁,1964年5月通过阿盟成立了一个温和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欲借此牢牢控制整个巴勒斯坦运动。自“法塔赫”和巴解组织成立后,就不断在叙以边境发动武装冲突和恐怖袭击,以色列处于巴勒斯坦游击活动的包围之中。于是以色列开始了一系列反击。1966年11月,以色列军队袭击约旦河西岸希伯伦地区的萨木村。1967年4月7日,叙以发生大规模空战。5月12日,苏联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了以色列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在5月17日进攻叙利亚的情报。纳赛尔获悉后,增兵西奈半岛,并要求撤走联合国维和部队,于5月22日封锁蒂朗海峡。
以色列方面,尽管巴勒斯坦战争以后,以色列军费开支逐年增加,军事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1957年-1963年,以色列的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但1964年为10。7%,1965年为11。5%,1966年达12。42%。” 但以色列对于在这样一场与所有相邻的阿拉伯国家对抗的战争中,取得相应的胜利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因此,当埃及开始在西奈增兵时,以色列认为这只不过一个“政治威慑”。直到纳赛尔宣布埃及封锁蒂朗海峡时,以色列认识到战争已经不可避免。随后,苏丹、阿尔及利亚、约旦和摩洛哥等多个阿拉伯国家纷纷表示支援埃及,以色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决计开战。6月5日,以色列出动飞机先后袭击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空军基地。“六五”战争全面爆发。双方激战六天后,最终以以色列的辉煌胜利和阿拉伯各国的惨败而结束。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6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