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竹枝词”首创于元代诗人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他较为重视民间文学,并在向民间文学学习方面较有成绩。至正初年杨维祯携妻儿到杭州,居于吴山友人处。常与友人到西湖周边游览,西湖的美景激发起他的诗兴,遂作“西湖竹枝词”九首,皆以青年女子的口吻来描绘江南风光,表达心中爱恋和哀怨。九首词内容清新明丽,富有生活情趣,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广为流传,随后有数百文人响应,和作“西湖竹枝词”。在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杨维祯将自己所作及别家所和的竹枝词汇集成册,选编成《西湖竹枝词》,集一百二十家词共一百八十四首,此集为历史上第一部《西湖竹枝词》文集。
据后期统计,在元代大概有123位文人创作了245首的“西湖竹枝词”。其中主要的代表诗人有杨维桢、顾瑛、郭翼、秦约、陆仁、袁华等。元代的“西湖竹枝词”偏重于对情感的表达,其首要主题是对爱情的吟唱,怀古诗篇所占的份额很少。诗作风格多是柔媚浓艳,绮迷曼丽充满热烈的情感,语言活泼灵动,浅显易懂。
明代时候,“西湖竹枝词”的创作热潮依旧不减,参与创作的人群逐渐庞大,据统计,在明代大概有98位诗人创作了381首“西湖竹枝词”。在这一时期,有不少文人模仿杨维桢对“西湖竹枝词”进行汇编,其中较重要的有瞿宗吉、沈启南所编的《西湖竹枝集》及徐野君编撰的《续集》。代表诗人有高濂、徐灏,吴本泰等。明代的“西湖竹枝词”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写景和怀古的元素逐渐增多,由单纯的抒发男女情感转向写景,表意。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柔媚浓艳转向清新淡雅。
(二)清代“西湖竹枝词”的创作概况
清代是“西湖竹枝词”创作达到最高潮的时期,也是其逐渐衰落的时期。在清代,大概有166位诗人创作了506首“西湖竹枝词”,其中有477首是顺治到乾隆时期创作的,而从嘉庆到光绪时期,创作量仅有29首。这些作品,许多散见于各种诗集与笔记中,虽然在这一时期,亦有不少的文人对“西湖竹枝词”进行搜集,但相对来说较集中的文册不多,主要有收录在清代丁丙撰辑的《武林掌故丛编》中的陈璨《西湖竹枝词》一百首。
由于清代诗人尚古,因此创作理念发生了改变,倾向于追求阳刚之气,又因明清时期“文字狱”严酷,导致清初时期的许多遗民诗人不敢妄谈国事,恐遭杀身之祸,但这些诗人又不甘于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由此,便借吟咏风土以排解心中的愤懑。在当时时候,诗社众多,且一人可参与多个诗社,在这些诗人的影响下,咏叹风土,怀古伤今日渐成风。“西湖竹枝词”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清代的“西湖竹枝词”在风格上相对于前朝的清新淡雅又更为厚重,而在内容上发生了更大的转变,写景,怀古,咏叹风俗成为清代“西湖竹枝词”的创作主流。这一转变的代表诗人有陈璨、孙奇、张玉藻、范祖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陈璨。文献综述
陈璨,字倥侗,乾隆时期泰州人,他出身名门,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遂淡薄于名,专注于著述。韩袭祥赞:“其所著《西泠游草》,蕴藉潇洒,风格道上,深叹其胸中卷轴之富,抱负之宏,又湖山灵秀之气之有以相助也。” 由此可见其才华。友人对其所著《西湖竹枝词》亦有极高赞誉:“手出《西湖竹枝词》百首相质,盖君于芒鞋竹笠,选胜搜奇之余,举所为景物变态,风俗异宜,与里谚风谣之足资采择者,胥付之微吟低唱之中矣。” 、“越州形胜,问谁能、解识民情风土……传闻采遍,羡君独领真趣……湖山风物,一时都入毫楮。” 陈璨也在《西湖竹枝词》的序中写道:“自杨廉夫创为《西湖竹枝》,和者百二十人。其后瞿宗吉、沈启南辈皆为之。徐野君编《续集》,又得四百余首,所以纪风土,状人情者盖详。顾其间樽俎粉黛之习,多未能洗。众音繁会,往往流为绮语织词,几与子夜读曲相类,而古意寝失矣……流览之余,于风土人情得其大概。而唐宋以来古迹遗闻,尤不能无动于中……若昔人所传靡曼之音,则未敢效颦也。” 由此可见其写作的目的和创作思想与前朝不同,更倾向于记述风土人情和感怀古史这些更为厚重,有积淀的内容。因此,陈璨笔下的“西湖竹枝词”题材多为咏史怀古,咏赞风土,语言刚劲古朴,直白浅近,多采用叙事,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从清代“西湖竹枝词”论杭州民俗文化(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7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