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中国古代的食器看古代饮食文化(3)

时间:2023-06-10 11:15来源:毕业论文
对于以食为天的人们来说,所谓食不厌精,对于精细的食物加工方法追求是无止境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提到了一种名为茄鲞的食物并介绍了它的做

对于“以食为天”的人们来说,所谓“食不厌精”,对于精细的食物加工方法追求是无止境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提到了一种名为“茄鲞”的食物并介绍了它的做法:“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从王熙凤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所谓的“茄鲞”是一道腌菜。唯一明确提到的食器是瓷器,古时也称“磁器”。瓷器由于本身的脆弱易碎,鲜为炊具,但作为腌菜用的罐子还是可行的。但细究起来,里面用到的食器远不止瓷罐一种,里面提到了如“炸”、“煨”、“拌”这样的食物加工方法,还是隐含了像锅这样的炊具。如此繁多的原料和复杂的步骤,也难怪刘姥姥在尝它时不敢相信这是茄子了。

2、餐具与古人的饮食方式

唐宋以前,古人的正统坐姿是“席地而坐”,这种坐姿使人重心较低,取食不便,又为了体现尊卑,中国古代实行分餐制,唐宋时期由于高脚家具的传入,“垂足而坐”为人们所接受,分餐制逐渐转变为合餐制。 

商周时期,贵族们列鼎而食,所采用的就是分餐制。考古证明,当时较小的鼎和鬲都只够一人使用。甲骨文的“即”字就如同一人在食器边进食,恰恰证明了古代采取了分餐制。这时期,贵族的分食制主要是为了彰显身份等级的差别。《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中提到:“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地位越高,所享有的食器和食物也就越多,宴席就越丰盛。《周礼•天官•膳夫》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卒食。以乐彻于造。”这时的盛食器是鼎、簋一类的青铜器,每一个鼎配有一个俎,进食完毕之后,有专人将食器放回原位。这说明商周时期的分食制是为了体现尊卑顺序,同“鼎”这样的礼器作用一致,只不过是进食方式上的体现。而且从食物本身的角度而言,当时人们还是采用肉食和汤这样的食物,无论是食物还是炊具、盛食器,体积都比较大,采用分餐制更利于食物的分配和进食。

商周时期进食时“物皆有俎”。汉代时,“俎”逐渐被食案取代。《说文解字》解释“案”为:“案,几属。”案通常呈长方形,案下有足,案上可以摆放盘、碗、杯、箸等饮食器具。案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汉时期有了“举案齐眉”的故事,并非是孟光力气大,而是因为案的体积质量小。古人进食时席地而坐,一人一案,身体重心较低,因此行动受到限制,若是多人群餐则多有不便,分餐制可以让食物触手可及,更符合人体工学。文献综述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唐朝的经济繁荣促进了高足桌椅传入中国。胡风南渐,床榻、胡床、椅子等坐具相继问世,逐渐取代了铺于地上的席。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高足桌椅,案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适合聚而合餐的桌椅的逐渐普及,是中国人普遍实行合餐制的重要物质条件。在风气相对开放、兼容并蓄的隋唐时期,垂足而坐不再被诟病,人们逐渐习惯围着桌吃饭。桌体积较大,搬动不便,人们围桌而食,合餐制逐渐为人接受。由分餐制向合餐制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出:韩熙载盘腿坐于胡床上,几个士大夫分坐于高足靠背大椅上,他们面前都摆着几案,里面所盛食物相同,案上另有一套专人专用的餐具。由此可见,尽管合餐制已成为当时潮流,仍然有人使用分餐制。 从中国古代的食器看古代饮食文化(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7562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