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称谓语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的《尔雅•释亲》。[3]20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兴起,不少学者对汉语称谓语的数量以及类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如赵元任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详尽且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关系和场合的称呼语。[4]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称谓语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注重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
中西方有关称谓语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但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前人研究的焦点是关于称谓语的界定、分类系统以及对该系统进行统计,成绩显著。但是在研究称谓语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称谓语存在差别的原因以及称谓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影响方面研究的还不够透彻,所以对汉英称谓语差异的研究还需深入探讨。本文将对汉英称谓语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二者的差异和存在差异的根源,以利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称谓语的定义和类型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这样给称谓语界定:“称谓语即称呼语,打招呼时用来体现彼此身份关系的名称,如老师、同学、师傅、厂长、同志、小姐等。”[5]而在《精编当代汉语词典》中对称谓语又是另一番界定,即“称谓语表示人们彼此关系或身份职业等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称呼语是打招呼用的表示彼此某种关系的名称。”[6]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称呼的范围指向大于称谓,但是举例就不是很清晰明了,如“师傅”、“支书”是称谓,“同志”、“哥哥”也是称谓;而“师傅”、“支书”也可以用作称呼,并且是很通用的称呼。[7]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试图明确的划分出称呼与称谓的界线,但各家言语不一,使得称呼语和称谓语的界线划分还是很模糊。比较之下,英语中对称呼与称谓没有如此明确的界定,则用address from 表示了所有的称呼与称谓,在《朗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中,这样对其下了定义:The word or words used to address somebody in speech or writing.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address one another usually depends on their age, sex, social group,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8]
为了便于对汉英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则接受汉英两种语言对称谓语进行广义的界定,即称谓语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对其身份角色的称呼。
汉英两种语言中称谓语的分类基本一致,都可分为亲属亲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系统。
二、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汉英称谓语的原因
语言学中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就是指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所可能造成的影响,以此来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9]
对比分析一般按照描写、选择、对比、预测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描写就是以同一语法体系为依据,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详尽和准确的描写,对两种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异部分要尽量细致地描写,[10]比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称谓语的描写,要分类加以细化,从而对比描写出差异。选择就是指在不同的语言层面精选出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划或结构进行对比,比如汉英称谓语系统在归类上大致相同,但在语用层面上存在很大差异,以“哥哥”为例,汉英称谓语都把“哥哥”、“brother”归为亲属称谓语一类,但汉语亲属称谓语中的“哥哥”只是指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且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而英语亲属称谓语中的“brother”一词既可指称年长于自己的也可指称比自己年龄小的,这种细微的语言层面上的差异最易成为学习的难点。对比是指准确找出两种语言关系之间的特殊点,例如把汉英亲属称谓语进行对比,最为明确的特殊点就是英语亲属称谓语不分内外、年长或年幼,所以系统简明;汉语亲属称谓语则注重内外分明,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等观念,所以系统数目繁杂。预测是指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描写、选择、对比进而找出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和难点,例如通过对汉英称谓语的描写、选择、对比,可以预测出汉语称谓语作为目的语来学习的难点可能是数量多以及文化背景复杂。 对比分析法汉英称谓语的对比分析(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