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庄子关于“物化”审美境界研究

时间:2018-06-25 21:32来源:毕业论文
从庄子“物化”的概念入手,相继探讨了“物化”的审美特征,“物化”的审美境界,由浅入深,以此来逐步了解其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摘要: “物化”是庄子提出的审美范畴,物化论在本质上是指一种物我两忘、主客合一的精神境界。它以天人合一为其思想基础,以虚静为其心理条件,对中国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极为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庄子“物化”的概念入手,相继探讨了“物化”的审美特征,“物化”的审美境界,由浅入深,以此来逐步了解其最高境界——天人合一。24714
毕业论文关键词: 庄子;物化;天人合一;虚静
The Aesthetic Ideas of Zhuang Zi’s Materialization Theory
Abstract:Materialization theory, a conception proposed by Zhuang Zi, in the essence, is a kind of spiritual state that main body and object are one-uniformity. It is based on the thought that Man conforms with Nature and the concept of emptiness and peacefulness, which has a profound and lasting significance on the Chinese aesthetics and ar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onception of Materialization, this paper goes on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and standard of Materialization gradually and then discussing its ultimate goal - Man conforms with Nature at last.
Key words:Zhuang Zi; Materialization Theory; Man Conforms with Nature; Emptiness and Peacefulness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物化”的释义    2
(一)死生之变说    2
(二)主客合一说    3
二、“物化”的审美特征    3
三、“物化”的审美境界    4
(一)虚静恬淡的心境    4
(二)物我合一    5
(三)天人合一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论庄子关于“物化”的审美境界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的另一道家代表人物,生活困顿,经常靠别人救济。就是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他依然不停地追求着一种生命的最高境界。从《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庄子的快乐心境。庄子不屑于与当时的统治者为伍,憎恨当时“彼窃钩者诛,窃取国者为诸侯”(《胠箧》)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率性而为,按照自己的所想所愿,体会着生的快乐。可见庄子是以审美的方式生活着的,其中“物化” 就是庄子所追求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之一。
一、“物化”的释义
“物化论”是庄子哲学中极为重要而又颇富特色的思想理论,而“物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在《庄子》中只出现过三次,分别存于《齐物论》、《天道》、《刻意》中。[1]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天道》)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刻意》)
对于其中的物化,后世治庄者中较有代表性的解说主要有两种。
(一) 死生之变说
第一种是以郭象、成玄英为代表的死生之变说。郭注曰:“……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劳心于其间哉!……而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成疏曰:“夫新新变化,物物迁流,……故知死生往来,物理之变化也。”[2]
用生死去解释物化,其合理之处在于一方面生死现象属于物化现象之一种,生死现象实质上就是一种物化现象,两者在内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因为生命是主体最为直接、最为切近的体认对象,这就决定了庄子物化论必然更为关注人与物即主体与非主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就是生与死的问题;另一方面《庄子》文本之中谈到“物化”理论时,经常借生死现象来说明,比如《天道》:“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等等。这可能是郭、成等人借用死生之变来解说物化概念的主要原因。但这种解释的局限性是极为明显的。首先,众所周知,《齐物论》的主旨是破除“成心”、“齐万物”,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逍遥”。而且该文的主体内容也并不在于生死问题。因此,用死生之变来解说物化概念,既与文章主旨不相符合,又使“庄周梦蝶”这则寓言所指没有着落而游离于整个文本之外。其次,从文献上来说,在《庄子》文本中,除了在谈生死观时讲到物化之外,还在其他场合大量谈到物化现象,比如“庖丁解牛”(《养生主》)、“津人操舟”(《达生》)、“大马捶钩”(同上)、“列子学射”(《田子方》)等等寓言,都是讲某一项技艺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所出现的主客合一的境界。而实际上,庄子更多的是在这一方面谈物化现象的。因此,我们解读庄子的物化理论,不能也不应仅从生死观做起。 庄子关于“物化”审美境界研究: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832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