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翁卷的酬和诗
生活酬和诗
翁卷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他与好友互相往来的诗,他与当时同乡的三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被人合称为“永嘉四灵”,这不仅仅是因为因为他们四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又同出永嘉学派叶适的门下。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四人秉承着相同的理念,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生活追求上。
从翁卷的生平来看,他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游仙问道经历,在他科考失利后他没有继续攻读诗书,而是选择在深山古刹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
太平山读书奉寄城间诸友(翁卷)
寥寥钟磐音,永日在空林。
多见僧家事,深便静者心。
虚庭云片泊,侧径石根侵。
此去尘间远,君应懒出寻。
太平山读书寄城间诸友(赵师秀)
野人无别事,故得坐空林。
黄卷还铺日,青莲未悟心。
铎音山殿静,莹影石池深。
不敢邀芳履,因闲傥一寻。
这首诗写于翁卷落第不久之后,此时的翁卷依然在读书,但他读书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为了追寻前人的踪迹。他与山中读书,所见就是一片幽幽密林,常年寂寥,所闻尽是钟声渺渺,没有红尘喧嚣。白云青松长伴己,清幽祥和惹人间。作者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所以他写信邀请他的好友上山与他一同享受这山林之乐。赵师秀是收到信后,他也很喜欢这种生活,但是考虑到其他人还俗务缠身,难得解脱的空闲,所以回诗婉拒并约定以后入山拜访。从两人诗中可以发现,翁诗与赵诗所选的意象都颇为空灵,白云,青松,钟声对应潭影,青莲,铎音,这些都是十分幽静的意象。两诗都静谧祥和,风格十分相似。从这两诗中不难看出两人志趣相近,都是甘于平淡,向往隐逸的性格。论文网
翁卷此类诗歌再如《寄山友徐灵晖》中“若非殊俗好,那肯爱幽居。深径无来客,空山自读书”,《寄赵灵秀》中“千山落叶深,高树不藏禽。”这些诗颇能显示出翁卷乃至“四灵”的心性和情怀。隐居乡野,吟啸山林,赏花茗茶,参佛悟道,悠然读书,这也正是“四灵”追求心灵之宁静和道德之提升的共同点。
有的诗则是诗人情真意切时的自然流露,其至情至性让人动容。
哭徐山民
已是穷侵骨,何期早丧身!
分明上天意,磨折苦吟人。
花色连晴昼,莺声在近邻。
谁怜三尺像,犹带瘦精神。
徐山民,是徐照的号。徐照一介布衣,生前困顿潦倒,死后无钱下葬,全赖好友赵师秀等人帮助,才办理了丧事。翁卷其时身在外地,等到回来时,徐照业已入土为安,只能对着他的遗像痛哭。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如何嚎啕大哭,没有写诗人流下一滴眼泪,反而借“花色”“连晴昼”“莺声”来表现自身的悲痛,花儿正是盛开的时节,恰比人正该奋发有为的时节,作者哀叹徐照,何尝不是对自身的写照。看着花儿从早到晚,连“晴昼”而尽,说明诗人已经哭了一个白天,以至于声音嘶哑,宛若莺声飘渺不定,哀愁婉转。 作者倾诉自己的情意并不是夸张渲染,而是敛情约性,真情凝于字句之间。在四灵的诗歌创作理论看来,喜怒哀乐并非随时随地可以入手诗,所以必须有“敛”,有所“简”。性,有认知的能力,所以应当有所约束。哪怕再悲痛,翁卷的诗歌里还必须用理智约束自己的情感,而在这约束过程中,悲伤在心头回环往复,诗人其心愈痛,其情愈真。那种椎心泣血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至情至性的诗人。 翁卷酬和诗研究(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