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西游记》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启示(4)

时间:2023-10-25 21:41来源:毕业论文
2。人物遵守清规戒律 《西游记》译本变通翻译以适应各国国情。从古到今,佛教在东南亚代代相传,在泰国、越南及缅甸等国被尊为国教。在这些佛教信

2。人物遵守“清规戒律”

《西游记》译本变通翻译以适应各国国情。从古到今,佛教在东南亚代代相传,在泰国、越南及缅甸等国被尊为“国教”。在这些佛教信仰浓厚的国家,国民教育、社交礼仪以及生活种种,都体现佛门规范。因此,《西游记》在各东南亚崇佛国家的译本往往对不符合佛家规范的文本进行删改,这也造成书中人物更符合佛家弟子形象。

以泰国乃鼎译本为例,原著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陈说猪八戒拜唐三藏为师后,高老儿请他们师徒吃斋。唐僧拒绝饮酒,认为会破戒,而孙悟空和猪八戒不断喝酒。译文中未把这些内容译出,译者仅概括翻译高老儿准备斋饭请他们吃。[12] (P84)译者省略不译他们喝酒的部分,原因即是泰国尊崇小乘佛教,佛法很严,僧人不可饮酒。

3。对人物的另一种诠释论文网

东南亚受众选择性接受传播的内容。如泰国有不少庙宇把孙悟空作为主神祭拜,《西游记》的传播对此风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泰国受众更偏爱孙悟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泰国史诗《拉玛坚》中,也有一个深受受众喜爱的动物形象——猴子,也就是白猴神哈努曼。这可能来自于泰国本土及周边地区猴文化崇拜。

《西游记》在东南亚的传播方式多样,传播的内容也有所改变。事实上,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别,东南亚民众的接受度各有不同。如,对于东南亚老一辈华人来说,就有着“因熟悉而造成的各种既定印象”,即是刻板印象,加上早期人们思想普遍偏向保守,一旦既定印象的东西被颠覆了,便直觉地招来反感,造成“反改编”的风气。刻板印象可推论为此现象之主因。但从东南亚民众或华人中年轻一辈的观点来看,他们看到的会是《西游记》这个有着神灵、妖怪、法宝、战斗、各种不寻常理的“奇幻”故事,而这项元素——奇幻,事实上也构成这数十年以来《西游记》各类改编作品最重要的要素而存在着,进而成为这些作品最大的特色。

三、《西游记》在东南亚传播的优势及意义

(一)得以传播的优势

1.相似的佛教文化背景

东南亚11国佛教信众众多。在半数以上国家,佛教仪式盛行、佛教文化遗产丰富,国家、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以缅甸为例,早在10世纪,小乘佛教已被奉为国教,并且传承、兴盛至今。缅甸佛教徒众多,该国成年男性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生中都要出家当和尚,时间不定。国民把成为佛家弟子看作是一桩大喜事。剃度是检验人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凡是剃度当过和尚的人,在还俗之后婚配或是就业都有许多优势。缅甸寺院长久以来不仅是民众参与宗教活动的中心,而且是文艺传播中心。③僧侣们既向人们传播佛学思想,又负责教授孩童读写与朗诵技能,还负责宣讲卫生常识,为此僧侣极受民众敬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影响下,一部由佛教取经事迹改编而来的、散发着遥远东方风情的长篇神魔小说很容易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再加上各个版本的《西游记》或多或少秉承了原著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风格特点,内容蕴含哲思,所以《西游记》在缅甸的流传过程中表现出了受众广泛、老少咸宜的特点。

《西游记》里蕴含的佛教文化,相对于东南亚各国,又增添一种中国风味,所以更容易唤醒各国受佛教影响民众之“期待视野”,也更容易引发心理共鸣与情感共鸣。

2。文本的佛教思想 《西游记》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启示(4):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781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