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有许多故事本身就来源于《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取经”经历。同时书中也贯穿一些哲学思想,其中有因果业报、众生平等等教条。其所宣扬的佛教问题、佛教思想等都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情感密不可分,这从一定程度上与东南亚各国佛教徒、信众在心灵上达成了一种契合。文献综述
《西游记》描写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着重展现了孙悟空的勇敢与智慧等优秀品质,因此,这个形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中国沿海地区已经有人把孙悟空当神灵来祭祀,《良斋杂说续说·良斋杂说卷五》“闽中人祀行者以为家堂,倾囊而出,更立齐天大圣祠堂,颇壮丽。三四月中,赛旱龙舟,外饰珍玩,锣鼓喧嚣,里人奔走如狂,视其中坐一孙猴耳。”这种祭祀孙行者的风俗随着华人移民流传到了东南亚。[11]以泰国为例,泰国曼谷有九座寺庙供奉着孙悟空。直到如今,每座寺庙的香火都非常旺盛。许多泰国信众对孙悟空的崇拜可谓虔诚。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各大节日,众多善男信女前往各地的齐天大圣庙磕头祭祀,尤其在农历春节,许多善男信女会请大圣的灵符回家并将其高高地贴在门前,以示希望齐天大圣保佑阖家平安、身体健康。
3.文本的叙事模式与语言表达
就《西游记》文本而言,它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首先,《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其文本、大多数译本牢牢把握住“小说是典型的叙事文学样式,最大的长处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从容不迫地叙述故事、描写情感、铺陈环境、塑造人物。”[13]对神魔斗争、腾挪变化的场景以及整个故事的环境叙述、所有人物的形象描写都有大规模充实、丰富。其次,《西游记》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它不仅可以将几个小故事串联成一个大故事,也可以把一个大故事拆开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这种“串珠连环”结构有利于通过戏剧等方式传播。再者,经典人物形象的确立,加强文本里故事人物的辨识度。通过加强故事人物的辨识度,让受众对每位成员都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对整部作品的理解。
《西游记》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启示(5):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