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求创新的开拓者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对于怎样才能讲好一篇课文,袁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明代小说《玉娇梨》中的一段话,很能说明现在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用这一段话来比喻当今语文的阅读教学,十分的新颖贴切,“才色合一”才能算得上是语文阅读的选文标准。“才”就是道,就是“归真”、“求美”、“向善”的人性,而“色”就是文,而对于“才色兼备”的“佳人”,教师则应该使它与学生之间产生一段脉脉相关之情,实质就是使得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这个比喻,袁老师很自然也很贴切的将自己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看法表达出来。[3](p70)
就用袁老师上过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他并没有选用一般教师都会选择的以小说三要素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相反,从欧亨利小说情节的特点出发,第一步提问学生在初读时,是否对结尾感到“意料之外”,从具体有哪些“意料之外”得出:“叶子是画的”、“这是贝尔曼画的叶子”、“因为画叶子,贝尔曼失去了生命”三个结论。在学生再读课文时,提问是否发觉这些“意料之外”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找找具体哪些内容与你的“意料之外”相对应。在这里,袁老师先是明确课文的重点,再根据重点选择切入点,从而将整篇课文疏通,这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是以少胜多的典范,这一点体现出袁老师切入点的创新。另外,在袁老师的《祝福》课堂实录中,在讲解本课的主题时,袁老师巧妙地利用课堂讨论,让同学们讨论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这又是一种巧妙的切入点,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穿插对文本的解析,激发学生的思维,整堂课洋溢着学生思想的跳动,再加上袁老师适时的点拨,一步步引出对于社会环境的讨论,指出元凶原来是封建礼教,这是袁老师课堂教学引导的创新之处。
另外,袁卫星老师的语文课堂在创新之余,同时也是质朴的,纵使自己的文学素养再高,他从不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广博的学识,而是将自己的知识通过正确而多样的教学方法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这在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他用自己写诗的爱好和专长,引导学生接触诗歌这一体裁,让学生亲近、喜爱诗歌,使他们意识到,诗歌就在自己身边,从而给学生带来更独特的体验。
二 袁卫星老师的教学思想和追求
在自己的不断实践和努力下,袁卫星老师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的成果融入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在追求课堂的诗意、语文情感教育和专题式语文学习的研究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袁老师教学的一大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出意义。[1](p36)对于他来说,这才是语文课堂真正的任务。
(一)诗意课堂的不懈追求
袁老师不仅自身是一个诗人,而且在教学中强调诗歌教学。他曾经在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汉语言教育论坛上提出自己对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从第五册才开始出现诗歌十分不满,他认为诗歌教学虽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是中国作为一个诗歌的国度,必须要重视培养的,不能让它流失掉。此外,从袁老师精心策划的《亲近诗歌》这一节诗歌教学中,他用自己创作的诗歌以及自己写诗的经历,让学生体会到当今诗歌的艰难处境,运用创新方法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真善美,中途即兴创作诗歌并且继续用自己在高中、大学、工作后三个不同时段创作的《致宝岛》三首作为示例,让学生逐渐接近诗歌,碰触诗歌,了解诗歌是什么,好诗应该达到哪些标准,最后引导学生尝试写诗,并交流分享,他用自己的实践实现着他的诗歌理想。论文网 唤醒生命的意义简论袁卫星的语文课堂教学(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