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汉语称谓语的错位与缺位分析(7)

时间:2017-01-08 11:27来源:毕业论文
现象3:还有一种在称谓语中常常碰到的现象,即由于词位系统的移位而产生的错位。公和母本是相对应的两个词位系统中相对应的词,如公鸡母鸡亲家公


现象3:还有一种在称谓语中常常碰到的现象,即由于词位系统的移位而产生的错位。“公”和“母”本是相对应的两个词位系统中相对应的词,如“公鸡”“母鸡”“亲家公”“亲家母”,可是在“老公”“老母”这两个词中,其指称对象却不是对应的,是一种由移位而产生的错位。
例如,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在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小品)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白云:我叫白云。
黑土:我叫黑土。
白云:我71。
黑土:我75。
白云:我属鸡。
黑土:我属虎。
白云:这是我老公。
黑土:这是我老母。
    (台下观众笑声一片)
    黑土:我老伴。
白云:差辈了。
    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经典小品。大家都知道,“老公”对应的称呼是“老婆”,而“老母”指的是“母亲”的意思,显然这样对应是不恰当的。赵本山正是利用“老公——老母”这一称谓语的错位,赢得了台下观众的一片喝彩。不得不说,赵本山对语言现象是很有研究的。
现象4:词位系统的移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常常碰到。笔者的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出现的例子。一位老师带着留学生们到自己家里做客,当老师向留学生们介绍说“这是我老母”时,留学生们都面露惊讶,但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了“师娘好”。结果,老师一家人被搞得哭笑不得。出现这个现象,这只能归咎于语称谓语的错位。
    (三)汉语称谓语产生错位的原因
1.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反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在眼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9]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也是随着文化的不断变化而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汉民族非常注重文化传承,对称谓语的选择也时时刻刻被历史文化所影响着。错位现象的产生与使用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例如,人们在交际中普遍喜欢称呼对方的职务或职称,更为甚者,一些没有职务的人有时也会被称为“领导”或“某某长”,这种尊称,体现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   
2.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称谓语的内涵虽然变化不大,但其外延在不断地在扩大或缩小。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家庭。进入上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全面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人们的由以家庭为中心的各种活动迅速地走向社会化,家庭观念、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社会意识逐渐增强。在缺位现象1中列出的“贱贱语”现象就是这一社会现象的体现。
3.交际目的的影响
在选择称谓语时,或者是出于亲属关系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社会关系的原因,人们总会设法选择最能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称谓语,以保证顺利实现交际目的。例如,人们为拉近与交际另一方的心理距离,常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关系较远的人;人们为取悦对方,将对方职衔称谓中的“副“字省略掉或把职业职称往高里说,如称普通职员为“经理”,称顾客为“老板”;还有的为抬高对方的身份,从儿辈或从孙辈的角度称谓自己。这样既可以作为社交指示,从而体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相互关系等,并可以暗示文化、教育背景以及社交场合特点,又可以传达出说话者对被称谓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 汉语称谓语的错位与缺位分析(7):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8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