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遥堤的建造提供了集市兴起的条件,那么中运河的开凿可以说是创造了众兴镇。而中运河的开凿是必然的“桃之运道夙称艰险运粮出清口后历清而桃皆从黄河逆挽以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桃源县这条运道艰险由来已久,从清口到桃源县这条甚至需要逆流而上,加上黄河的水流湍急夹带大量泥沙,其中艰难可以想见。根据记载康熙十八年,“宿迁杨家庄决,几至夺河不能行漕” 漕粮运输作为当时全国的经济命脉受到这样的影响时便不能再坐视不理,于是引白洋河及杨家庄萧家渡下流的水“分黄势而济运至二十一年”最终“杨家庄合龙后归仁堤内一带积水屯溢难泄” 于是初步兴挑中运河“长八百余丈宽十四丈”直到康熙二十七年“奏请将此河更挑深广并至于遥缕二堤之间直开中河一道以行粮船。” 于是清康熙二十七年,河道总督靳辅大兴工役,开凿中运河。中运河处于黄河东岸的缕堤和遥堤之间,“广九丈至七丈不等,深丈余,长三百余里,通运者一百八十里。绕出宿迁治北,直接皂河口。凡重运一出清口,即截黄河北,径入清河县西仲家闸。由中河历皂河而进入闸。以达济宁。” 自中运河开凿以后,元、明以来淮北运河利用黄河通航的状况不复存在,皂河与中运河的开凿使得黄河与运河彻底分离,从此,一百八十里河槽宣告废止,保证了漕运的畅通。中运河的创开为治河保漕、水利勃兴、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靳辅对自己的贡献只谦虚表示为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漕粮丢失的风险、减少了运费。而康熙对此则做出高度评价,“创开中河,避黄河一百八十里波涛之险,因而漕挽安流,商民利济。其有功于运道民生,至大且远。” 而众兴镇的兴起便来自于中运河的商民利济。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康熙三十八年,“因流沙日积,河底垫高,水势涨漫” ,中运河的河堤有多处被洪水冲溃,于是河督于成龙提议将中运河的北堤作为南堤,另一边重筑北堤并挑河建闸,将这条河称为新中河。运河的这次北移使得航道脱离县城而紧靠众兴,不仅船户前来买卖交易就是往返京师的达官贵客也来集上观光下榻,众兴镇也因此有了较大发展,吸引许多远近商贾,集市的规模也因此而不断扩大。商业的兴起以及水运交通的开辟给众兴镇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众兴镇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其商业更加繁荣兴旺。如今,通过现存的历史遗迹、文字记载甚至风俗习惯,依然可以窥见众兴镇当初盛极一时的繁华热闹。
三、会馆、码头所见众兴镇的繁荣局面
清康、乾时期水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桃源县(今泗阳县)成为茶盐集散的重要地区之一。据《续纂淮关统治》载:“众兴集在运河北岸,为入京孔道,商民辏集,为桃源重镇” 众兴镇作为入京孔道其商业也因此得以繁荣兴旺,来自晋、鲁、皖、闽以及江苏的镇、扬、常、宁等地的许多客商在此聚集,舟车络绎。顺治十一年举人萧文蔚在此就曾留下“贡船争拥半天篷,二月山茶照水红” 的诗句感叹当时的舟船繁忙;无独有偶,康熙六年进士储振也曾在此留下“帆樯林立万艘横,玉粒如山浪不惊” 的描述,当然“万艘”和“玉粒如山”显然带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从这些诗句的描述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桃源县会被冠以“车马两堤,舳舻七省” 的美誉了。人员往来频繁增加了对商品的需求量,随船压漕官吏船工水手在此上岸,购买货物,饮宴歇息,则促进了众兴镇商业的兴起。从储振的“日日河边有问津,黄沙卷处乡蹄轮” 一句中足以看出当初的人流络绎、贸易频繁。商业的兴起以及客流量的增加为众兴镇带来的是相应的客栈、饭店等服务业的应运而生。对此最好的证明便是骡马街的由来。根据泗阳县地名录的记载“昔此街客栈较多,常有旅客的骡马栓扣,故得名。” 。论文网 明清运河变迁与众兴镇的兴衰(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