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是以《湖》、《一只胳膊》为代表的以“自我充足”为目标的小说。竹西宽子在论述“传统与川端康成”时,指出川端康成的文学,是独白的文学。[1](p397)《湖》、《一只胳膊》借鉴现代主义的心理剖析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挖掘主人公或正常、或反常的感情。实际上是川端康成对自身内心的反思,他放弃了小说的趣味性,以独白式的纯真文笔一心充实自我。这些小说,一方面是汲取了西方现代文学营养后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也是作者个人在情感上、艺术上的诉求。
第三类便是《古都》。经历了日本的战败,川端康成的文学思想有了新变化,小说技巧也在五十年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纯熟。这种状态下,川端自然不会满足于格调低下的中间小说。“照现在的样子,想写的有五六种。”[1](p397)《湖》这类“自我充足”的小说自然是包含其中的,但并非是川端理想中的小说。川端理想中的小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川端康成在1951年的《我的思考》中说的:
“我的作品中不会有欧化的文脉,今后仍将偏重于日本风格的传统主义和抒情主义。战败反倒增强了我的这个信念,这是一名日本作家的当然选择。”[2](p164)
二是在《独影自命》里评价《千只鹤》《山之音》时的述怀:
“我很希望不久将能写出不是这样拉长,而是从一开始就具备长篇结构和主题的小说”。[1](p392)
综合这两个要素,就可以排除掉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没有固定结构和明确主题的“自我充足”小说。论文网
《古都》的主题是很明确的:“我所说的古都,当然是指京都。最近我想写一部探寻日本故乡的小说。”当时正值经济飞速增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发展是有代价的,“日本人的精神故乡”——京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古建筑被拆除毁坏,旧的风俗渐渐难以延续。川端康成看到在这座古都里发生的一切,感到无比悲哀与痛心,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日本民众都有保护京都的责任:“保护京都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京都,这也是国家的责任,国民的责任。”[2](p193)于是用小说的方式把自己怀念哀惋的情绪与京都的风物民俗一起付诸笔端,希望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乡愁,来发现和保护京都所承载的美。
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现实角度来看,川端康成对传统的追求都是强烈而切实的。写一部关于京都的传统风格的小说,成为川端康成心中为此川端曾多次前往京都取材,游览名胜古迹,观察当地人的生活,询问关于名木“北山杉”的各种问题。尽管作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在创作过程中大量服用安眠药,自觉神志不清,《古都》并没有令川端满意。完成小说后,在一九六三的随笔《古都》中,川端康成再次表现出了强烈的创作愿望:
“原著《古都》,实际上是一部并不成功的小说。”“住在京都,行在京都,食在京都,我亦想不紧不慢地描写京都,这种愿望逐年殷切,但却不知有生之年能否如愿。”[2](p193)
这种强烈的愿望,既是出于情感,也是出于义理。遗憾的是,因为身体和精神状况不佳,获得诺贝尔奖后公开活动也挤压了大量的时间,川端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这个愿望。从他为《古都》费心许久作准备,写完之后仍然不满意。可以想见川端康成对他理想中的小说要求是相当高的,不像是娱乐或者试验性的小说可以随意写作,这或许也是他晚年写了诸多关于日本传统的散文、论文而再没有进行这一类型的小说创作的原因。“并不成功”的《古都》,也就成了川端康成在追求传统的小说道路上唯一的一次尝试。接下来就从《古都》入手,分析川端康成世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实现对传统的追求的。 从《古都》看川端康成对传统的追求雪月花时最怀友(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0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