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爱情观变化的原因探究(3)

时间:2024-02-14 09:51来源:毕业论文
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 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 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树动。 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 曲子

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

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

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树动。

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

曲子:春梦,神仙洞。冉冉拂墙花树动。西厢待月知谁共。更觉玉人情重。红娘深夜 行云送。困亸钗横金凤。

毛滂《调笑转踏》

春风户外花萧萧,绿窗绣屏阿母娇。

白玉郎君恃恩力,尊前心醉双翠翘。

西厢月冷濛花雾,落霞零乱墙东树。

此夜灵犀已暗通,玉环寄恨人何处。

曲子:何处,长安路,不记墙东花拂树。瑶琴理罢霓裳谱,依旧月窗风户。薄情年少如飞絮,梦逐玉环西去。

秦观,毛滂《调笑转踏》内容上虽然没有超出《莺莺传》,但是都摒弃了原来“始乱终弃”的结尾,这也说明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取向。

(三)《西厢记诸宫调》崔、张故事的美满团圆

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之前,李绅的《莺莺歌》已经把崔张爱情的结局从未能善终改成了团圆的结局,《莺莺歌》也是董解元写作《西厢记诸宫调》的根据之一,他们都选取了崔、张爱情故事的主体即崔、张相爱后私下结合这部分,遗弃了悲剧式的结尾。所以《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和崔莺莺最后在白马将军的主持下完婚,从而使他们的爱情得到圆满的结局。董解元从根本上清除了“尤物”害人的思想,转而歌颂才子佳人式的爱情。

张生与崔莺莺在佛殿相遇后,便置传统婚姻观于脑后,为追求与崔莺莺的爱情而努力。为了接近崔莺莺,张生从下榻的旅店搬到了普救寺。为了能搬到普救寺后行事方便,张生除“每月房钱并纳与”外,又拿出“白金五十星”,送给法本做“一茶之费”,出手阔绰,赢得众生的好感。之后,张生便寻找机会接近崔莺莺。他有意去到“莺庭附近”,借咏诗投石问路,借附斋走近崔莺莺并进一步表现自己,尤其是在兵围普救寺、崔莺莺祸福未卜,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生通过出谋划策救了崔莺莺一家后表达了想与崔莺莺结为夫妻的美好愿望。事后因为老夫人食言,竟身染重病甚至痛不欲生,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终于结合。最后张生科举高中归来,由于郑桓作梗,老夫人再次食言悔婚,张生与崔莺莺竟然“双双自吊”以求“生不同谐,死当一处”。

(四)《西厢记》崔、张二人终成眷属文献综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所写的崔、张爱情故事中情节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没有很大的差异,甚至还改用《西厢记诸宫调》中的词句。可以说《西厢记》脱胎于《西厢记诸宫调》,但从《西厢记》总体格局来看,又是全新的。《西厢记诸宫调》中为了表现“才子施恩,佳人报德”的思想,让崔莺莺从白马解围之后对张生产生感情,最后因为感恩而和张生结合。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却让崔莺莺和张生从佛殿相遇起,就开始了感情交流。崔莺莺和张生第一次相见,崔莺莺表现是“回顾觑末”。莺莺的这一举动,让张生恋恋不忘,他那句经典唱词“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就是对这个动作的描述呼应。“回顾觑末”这样的动作在现在是稀松平常的,但在金元时代是很不一般的,它代表崔莺莺将礼教中的非礼勿视彻底忽视,对异性有着难以抑制的好奇心。张生在这样的秋波中感受到了丝丝爱意。以至于张生对崔莺莺从一开始就爱慕的神魂颠倒,“刚打了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他对崔莺莺一见倾心。《西厢记诸宫调》中,作者只是让男女主人公对月各抒心声,彼此互不相干。崔莺莺并不知道吟诗的人是谁。而《西厢记》中张生是为了崔莺莺而吟诗的,是在见了崔莺莺“似有动情之意”之后,才“我歌一绝,看他说什么”,吟诗是为了向崔莺莺表达爱情,并试探崔莺莺的爱情。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主动提及上京赶考,而且认为“功名世所甚重,背而弃之,贱丈夫也”,决心考取功名后再去崔莺莺,崔莺莺也希望有一个县君称号。而在《西厢记》中,张生进京赶考是老妇人提出的,他们的爱情是发自内心而并非出于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基础上的。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爱情观变化的原因探究(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0171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