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东师认为,据《史记•秦本纪》:“(秦襄公)七年春(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就时代而言,此诗作为《秦风》中的一篇,其产生时代必定在秦襄公受封为诸侯以后的春秋时期。至于具体时间,则当在秦文公十优尔年之后,即保守一点说,亦当不早于秦文公五年之后。《史记•秦本纪》:“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乃卜居之即营邑之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十优尔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遗民而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赵逵夫认为秦文公十优尔年,“秦文公大败戎师于岐,遂收周之遗民,地至岐。秦不但占有西周故地,亦继承了西周文化传统,文学亦然。”按《车邻》、《驷驖》诸篇已有礼乐气象。赵逵夫所言“这种情形应是秦襄公始命为诸侯时才有。”其说合理。《蒹葭》所言“蒹葭苍苍”之景当为秦文公占据汧、渭之会濒水之地的生活环境之描绘。该诗亦有礼乐文明气象,当为较长时间受周文化熏陶之结果,故其创作不当早于秦文公十优尔年。
(二)《蒹葭》时代性在主题方面的表现
《蒹葭》一诗的主题有多种说法。从古至今有情诗说、思贤说、美刺说、阙疑说、哲理说等,并且有关其主题的研究与考证也从未停止。关于《蒹葭》的主题,吾从情诗一说。即: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女子对青年学子的思恋之情。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爱情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蒹葭》诗中,通过时间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写主人公对恋人锲而不舍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惆怅失落心情。结果是那样的悲情,情感表达是那样的细腻、含蓄,这很符合当时的文化特征。周代的贵族婚姻是要讲究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按《仪礼•士婚礼》,贵族的婚姻要遵循优尔礼的步骤和程序,其中没有男女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和恋爱的。《诗经》中保存的恋爱相思之歌基本都是春秋时期国人的作品。按当时礼制,贵族子弟和国人之俊选都可以享受公立学校的教育。而当时的学校是被水包围的,天子学宫曰辟雍,有一圈水环绕;诸侯学宫称泮宫,有半圈水围绕。这首女子表达苦苦思恋的作品为国人女子思念在学宫就读的恋人的可能性较大,显示出鲜明的周文化特色。这首以这种教育制度背景和恋爱方式为背景的诗歌产生于秦国,体现出明显的春秋时期的特点。
(三)《蒹葭》时代性在表现手法方面的表现
首先,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每章都以“蒹葭”起兴,前两句描写诗歌的时间,后面优尔句描写对“伊人”的思念和追求,形成了三段式的重叠反复,使得时间和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主人公对“伊人”的不断追求的艰辛过程很好的表达出来,给人一种意无穷之感。在古代,诗人都是触物后,借物起兴,尤其是以描写自然景物起兴,用来达到渲染气氛、寄寓情思的效果。汉代经学家郑玄在注解《周礼》时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谄媚,取善事以喻劝之。”[22]在《蒹葭》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烘托出一幅深秋早晨凄凉萧瑟的景色。诗人追求“伊人”,但见芦花秋瑟,苍茫一片,不禁触发了彷徨、怅惘、忧伤、失望的感情。写景即所以写情,写物即所以写人,人物相感,情感交融,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研究者米玉婷认为《蒹葭》这诗歌风格明显是受了周文化的影响,才与《秦风》中的其他作品风格明显不同。[22]而《秦风》运用写景起兴的诗篇都是春秋时代的作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诗的时代性特点。 论《诗•秦风•蒹葭》的时代性(5):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