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参禅的前提是推重因果论。
虚云强调深信因果,认为它是用功办道的先决条件。“因是因缘,果是果报”。 其因果律就是强调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在谈及佛所说法及其所归摄的三藏十二部,直言“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 意思是整个佛法可以简要为因果二字,可见虚云把因果律放在佛教根本大义的地位。“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 虚云在此点明因果律遍及出入世间的圣贤或凡夫,把它视作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劝诫众人深信因果。“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虚云通过阐释圣贤和明因识果的关系,一方面鼓励了众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另一方面也借机帮助众人在禅法修证上获得助益,因为明因识果可以随顺万缘,不在顺逆之境上妄生憎爱,从而能息心在道,精进有悟。
其三,参禅的过程强调戒律。
在虚云看来,“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 这是说真正进入佛法修行的首要前提就是持戒,戒是佛法大义的根本,有了戒,才有定,有了定,才有慧,如果修行不持戒,等于没有修行。因此虚云特别强调严持戒律,并认为“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三归是指“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即依序归依佛、法、僧三宝,虚云又阐释三宝之义,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点是“一体三宝” ,也就是一心含摄了佛、法、僧三宝。第二点是“别相三宝” ,就是说佛、法、僧的涵义有所区别,在名相上依据的教理行证,因果智断,都各有特色,即有别于名相,所以称别相三宝。第三点是“住持三宝” ,意思是在佛灭度后,诸佛形象,包括泥塑木雕,五金铸作,纸画布绘等,住持于世而不绝,所以称住持三宝。所谓五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虚云强调以戒为师,“所言戒者,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即戒是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对于优尔祖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虚云更是心慈语切,直接叩问人是否统统做到,否则莫说空话,这种精研平实的持戒作风,可谓用心良苦。
其四,参禅的方法要直切生死等。
虚云虽不执于用功的法门,却也对机总结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参禅方法。首先他强调“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 ,认为禅堂和坐禅,不过为方便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在此前提下,若选择坐禅,要注重调身心,他指出“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即讲究中和的意,宜顺其势,不可太急迫以至性燥甚或发狂,亦不可松懈以至昏沉。又指出对治昏沉的办法“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以及对治用功太过急迫的法门“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 对于坐禅有些受用时的境界,要不执着于它,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方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其二,用功下手时当先认清较粗的“主”和“客”,即自性不为妄想迁流,再进一步认清较细的“空”和“尘”,即“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 ,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意思就是自性,本就不会被万物所扰,它无心于万物,即使万物围绕在旁,生生灭灭,又怎么去干扰自性。虚云在此鼓励学人“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其三,虚云继承了南宋大慧宗杲以来的看话禅,同时融通了默照禅,强调参话头的法门,什么叫话头?虚云概括为“一念未生之际” ,话头又有哪些?虚云列举如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虚云又细致地指出看话头的含义,即“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大意为一念生起处,一念不生,与此同时,不掉举即心无有贪著妄动浮躁,不昏沉即身心没有钝怠沉迷昏昧,不著静即不执著于静境,不落空即不落于空道,时时刻刻地返照这不生不灭,就是看话头。虚云又注重看话头时要在话头上发出轻微的疑念,认为“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但要愈细愈好,当随时随地如流水一般看去,对此,他也强调无论在定静还是动中,都当无有分别地去用功。其四,虚云强调“参禅要发生死心和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暴十寒,功夫不成片” ,认为参禅要深入,直切生死,否则就没有真疑,也就谈不上功夫,同时参禅也要发长远心,这样功夫才能成片,时节一到,方能水到渠成。除此之外,他还总结出习禅者的种种偏失,对机下药,提出纠正的方法,使禅宗法门的功夫更为具体 虚云和尚对中国近代禅宗之影响(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