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开发——丁倡导屯垦、发展农业,刘倡导工商、兴办实业
丁日昌治台伊始,因为历经多年战乱,百废待兴,列强倾销工业品、毒品又掠夺去大量财富,加之从中央到地方不少大员对台湾的轻视,台湾的财力已极度匮乏,使得丁日昌的台防规划举步文艰。他深知“固台防必练兵,欲练兵必先裕饷,筹款于内地利有时竭,不如辟饷源于台湾,利可无穷”[11]。他用屯垦解决就地募兵征粮问题。他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招垦局,鼓励携眷移民,抵台后助以牛犁房舍田亩,数年间台湾人口、垦地、粮产都大大增加。近代化海防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丁日昌则大力提倡开发矿业、林业,以及樟脑、茶、甘蔗等经济作物来解决。在他大力扶植下,台湾当地经济蓬勃发展。台湾抚垦总局帮办林文源以协助丁日昌屯垦起家,又得专卖全台樟脑大利而富甲一方,仅一次赈灾捐款就拿出一百万银元!台湾开发和经济发展程度,可见一斑。丁日昌及早抓紧台湾经济建设,树立“以台民台力守台防”的战略思想,使台湾一旦独立抗敌时能有深厚的民间经济为基础。后来的抗法保台和乙未抗日都证明了这一预见性。
中国社会长期以农业立国,久而久之形成的重农抑商的观念,工商业被视为“末业”,致使中国商品经济数千年未有变局。而刘铭传则强调“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经商”,并指出:“商即民也,商务即民业。经商爱民之实政也。”刘铭传在台湾竭力推行这种政策。他说:“举凡丝茶纺织垦矿制造诸大端,广集商股,广筹资本,妥议商防损章程,各就所能,分途认办,银钱出入,商自主持,官但察其赢亏,护其艰阻,内地办理得宜,然后推之边省。[12]”在他任台湾巡抚第二年,就开始把这种重商的思想付诸实践。在刘铭传任期的七年内,工矿企业兴办了十几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隆煤矿。此外,他还相继开发了许多小煤矿,发展邮政电讯事业,续修铁路、开发水上交通,这些都体现了刘铭传“工商立国”的新思想。由于农、商、实业的蒸蒸日上,至乙未割台前,台湾已成为中国近代化最进步的省份。
三、差异存在的原因
诚然,丁日昌与刘铭传都是台湾近代化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治台政策也多有相似之处,但是无论从办理台防的规模还是近代化发展的成绩,丁日昌都是无法与刘铭传相比的,这不但是因为特殊的背景形势,也还于二人的治台思想与个人经历有关。
(一)背景形势不同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高山族人杀害的事件,武力侵台。苟安软弱清政府被迫签订《台事专条》。列强,尤其是日本觊觎台湾,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加强台湾防务已经刻不容缓。故而,丁日昌在就任福建巡抚后,不顾疾病,赴台视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办理台防必然是头等大事,而且无论是其整饬吏治,还是开发台湾都是为了办理台湾防务而服务的。
而刘铭传于1884年赴台督办军务,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八月有余,使“孤岛卒存”,因此他对台湾的防务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更清醒的认识。中法战争结束后,台湾却获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且1885年清政府于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台湾巡抚,专治台湾,使得刘铭传能够有条件系统而全面的筹划台湾的防务和建设。
(二)任职情况不同
丁日昌治理台湾,前后不过三年,且是以福建巡抚的身份,至于亲自巡台,更是只有短短五个月,来去匆匆。想要在这样的短的时间内,进行充足的防务建设和经济开发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他还要关注福建事务,力有不逮,这就决定了丁日昌的治台措施的核心必然是安定岛内局势,帮助军民克服岛上种种困难,为可能发生的入侵做好准备。 丁日昌与刘铭传治台方略之比较(5):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