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在小说中并没有刻意的组织故事的跌宕和波澜,只是看似随意的叙述了呼兰河城中生活场景和小事件。《呼兰河传》的文章结构看似可以分成一些短篇故事,萧红在第一章概括里介绍呼兰河城的自然风景,社会风貌的同时,重点回忆了儿时人们吃豆腐时的兴奋和幸福的感觉,看火烧云时壮观和神奇的景象。第二章她回顾了呼兰河城内各种生活场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三章萧红用儿童的视角描述了儿时与祖父的美好时光。第四章作者用沉重的话语回忆了荒凉的院落和愚昧无知的乡间邻里。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以及对家乡人民封建迷信的批判。第优尔章通过和有二伯的对话以及事件,刻画了其表面幽默、内心固执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第七章作者描写了两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赞扬了他们顽强的生命意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二章重点是对呼兰河城的自然风光和小城盛事的描写。而后文多是人物描写,作者没有写出人物的主次差别,只是将他们分章描写,每一章又似乎是独立的体系。而传统小说的观念中基本上是以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人物的特点,组成作品的框架,但萧红的创作不依靠故事情节的完整、曲折和生动,仅仅依靠一些生活片段,场景的描写依然能够突出人物和主题,甚至仅有一场谈话也可以构成一个短篇小说。虽然通过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构成的小说情节缺乏完整性、曲折、生动性,但萧红在描写她所知道的那些故事片断时加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以自己的眼光,用独有的散文化的语言展示了故乡的生活场景。萧红在尾声中写到:“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3]她像是讲故事的人在慢慢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事,沉浸在里面忘记了这是在创作一部小说。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支撑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勃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4]纵观全篇,《呼兰河传》不仅有散文一样的结构,还有诗一样的语言。
二、《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小说的成功,不仅使萧红成为中国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而且也说明她在文学创作上更加成熟。茅盾曾说:“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有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些美有些病态,却仍然不能不使你眩感。”[5]毫无疑问,作品的语言只有极具自己的风格特色才能让读者体会到《呼兰河传》的个性之处。
(一)诗化语言的运用
萧红没有受过专门的文学教育,很多作品都是靠自己的直觉进行创作的。一般小说的描写都是作者冷静的叙述故事情节,几乎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情感。而萧红在描写呼兰河城的人和事上都带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管是自然风景的描写还是事物描写上都有她的主观情感。在叙述的时候往往有抒情的手法,具有诗的韵律:“满天心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3]这样的话在小说里面有很多,读起来像是有节奏一般。
童年时萧红是孤苦寂寞的,在成人后又过了几年漂泊的生活,这些经历在她心里应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后来她遇到了萧军,两个人最初在一起的几年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之后的几年两人产生了矛盾隔阂,萧红又一次对爱情感到失望,觉得自己内心受到了伤害。两人在一起时曾经人介绍认识了鲁迅先生。这时的萧红开始受到鲁迅的影响, 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萧红的人生行进方向。鲁迅的指导启发了萧红的创作,使她的创作手法日趋成熟。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正式出版。鲁迅为《生死场》做序:“叙事和写景,胜过人物的描写。”[6]这几个字的评价既肯定了萧红在创作中叙事和写景方面的长处,又委婉的点出她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不够生动的缺点。在后来萧红想看鲁迅笔迹时,鲁迅担心萧红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又特意在回信中为她再一次解释,可见鲁迅对萧红培养的用心。虽然鲁迅对萧红的写作赞赏有加,但在看出问题时也能直接指出其中的缺点和不足。因此,萧红以天生敏锐的艺术感受加上鲁迅先生的指导影响,以及自己坎坷的感情经历,都是萧红在小说中用诗的语言叙述故事的原因。葛浩文曾说:“《呼兰河传》具有诗的特性,像诗样。”[7]在这部作品中也能看到许多诗化语言的描写,小说尾声就是其中一处。 论《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3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