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可以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听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认识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主观方面的因素,旁观者清也是这个道理。同时对于这些评价自己需要选择性接受,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那这样就会失去自我,而且身边总会有个别不怀好意的人对自己进行过于恶劣或赞美的评价,这就必须摆正心态。
再次就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认识自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再深刻,思想觉悟再高,如果脱离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只会产生纸上谈兵的悲哀。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最直接、最有效的反映出人的优势与不足。特别是在同样的事情中,多和周围的同学同事比较,能够更加清晰的认清自己。最后在较为全面的了解自己后还要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是保持进步的关键的一步。
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后,就要想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前者是开始,后者是结果,中间的过程才是重点和核心,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前一段时间从微薄上看到一句话写的很好:“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宽度不仅是指经历和见识,还有修养与品德。为人之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德。通过对《道德经》的理解,总结出三点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为人要有善心
首先为人要“善”。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种本性,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上善若水”是老子著名的思想之一,水是生命的起源,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和水有关,所以老子将水与善结合了起来,可见善在老子思想中地位的重要性,老子在这一章中还列举了水七个方面的品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3]这其中的内容比较难以理解,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比较难以把握。常人在为人处世时把握好以“善”为中心和标准就难能可贵了,真正的做到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有点不太符合实际,毕竟每个人也不是老子那样的圣人,“上善若水”更适合作为一个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相比之下,更加符合实际的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2]这句话比较好理解,就是说无论是对我好,还是对我不好的人,我都应该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们,这才是善良的真谛。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不以外界的环境和接触人的变化而变化,佛家也有这么个小故事正好能印证这个道理,一个禅师去救一只蝎子,禅师连续被蛰依然去救它,禅师认为,蜇人是蝎子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这或许常人难以接受,但这确实是应该去追求和学习的。而且在当今及以后的社会,社会文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那些以怨报德的人会越来越少。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怨报德的人更加少之又少,从概率上讲,我们会很少遇到这样的人,就算遇到了,单一的一次伤害也不足以改变我们善的本性的。所以要时常保持一颗善良心。
(三)为人要有诚信
其次为人要讲究“信”。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3]简单的说就是诚信不够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的。老子告诫人们,信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做人、做事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就要谨守诚信为本的原则。《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诚信在当现代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诚信是衡量一个人品质、人格的尺度,一个人信用度如何,会直接影响他在交际中的地位、形象和威望,甚至有时一次的失信于人就很可能再也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在古代,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说过:“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还有商鞅的“立木而信”,也大大促进秦国改革的进行。在现代社会因为诚信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联想总裁柳传志说过:一个人有两样东西谁也拿不走,一个是知识,一个是信誉。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说过:信用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诚信无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之道中善是本质,信是前提,没有诚信人将会寸步难行。 从《道德经》看为人处世之道(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3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