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闽南社会环境
晚清时期,清代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而被列强的炮火所轰毁,随之而来的“五口通商”的实行,使得闽南地区的对外联系更为紧密。由于福建山多地少,沿海地区人口众多,普通劳动人民生活困难,因而外国殖民者趁机而入,大量掠夺。拐卖人口出洋,当作奴隶贩卖,而这些被贩卖的劳工被称为“猪仔”,且都被关在卖人洋行的监牢里,一个英国船长写道:“苦力都被关在像努力囤积所一样的木棚里,十至十二人一间,里面肮脏不堪……只有卧身之地,棚顶极低,地面铺竹……几乎都是一丝不挂的。” 华工像牲口一样被贩卖,这让我们仿佛想起了罪恶的三角贸易,里面的场景在厦门得以重现。由于厦门被迫开放,因此它被作为了主要的劳动力输出港口,从1845年开始,厦门出口的华工逐年增长,1845年180人,1846年200人,1847年增长至640人,以后每年都在数百人左右。而且在19世纪50年代前三年中,从厦门出洋的华工在海上死亡率多在24%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5% 。这种对人口的消耗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性质,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对中国百姓的人身掠夺,也是带有深重的民族灾难的,由于人口的消耗和流亡,许多宗族组织的实力也大为削弱,因此这个时期的闽南人口大量被动向外迁徙。
清朝初期,由于担心明朝余孽卷土重来,因此政府禁止移民偷渡台湾,但是还是许多人偷渡而去,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政府开通了官渡,但相比于偷渡,官渡信息难通,在期限内知道的人不多,时间容易延误,更多人宁可冒险偷渡。但是同治末年,政府开始招徕内地移民来开发台湾东部山地,巩固海防,因此大量大陆移民移居台湾,而这些移民多以广东、福建为主要迁出省份。
二 闽南宗族的基本概况与变化
(一)概况
从历史发展的渊源长河来看,福建民间家族制度的演变过程,与中原地区的家族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原始时代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先民在创造农耕文明的同时,结成了一个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并形成了一个个安居农业的聚落,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福建宗族社会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因此对闽南宗族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郑振满教授的《明清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他提到了一个宗族组织的概念,即将家族组织类型分为三类:继承式宗族组织、依附式宗族组织、合同式宗族组织。而在明清之际,由于倭寇之乱的冲击,沿海地区的依附式宗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而合同式宗族则相应有所发展,这点将在本文最后一部分加以解释。
在闽南宗族中,基本无本地宗族,大多是许多外姓迁入此地,然后在当地拥有较大的声势,此处举两例:其一,兴化族姓的南湖郑氏迁入闽地,“皋公第十一代再分八房……大房彦臣公二十五世郑芝居永春。”“皋公第十一代再分六房……二房叔元公十四代郑绚,……迁漳州,为漳州始祖……”; 其二,为晋江的英林洪氏宗族,本从燉煌处迁入,而后历经数代,在闽南地区有着极大的声势,其分支堂号遍布厦漳泉,洪氏家族的实力由此壮大。这些宗族则可以说是继承式宗族,却也有依附式宗族的意。
因此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之中,闽南宗族组织也在不断变化,宗族的实力也随着情况不同呈现着兴盛或者衰败的景象,而这些重要的社会变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宗族组织的走向。 浅析人口迁徙对近现代闽南宗族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42528.html